1945年,日军被苏联红军被押往了寒冷的西伯利亚。后来,活下来的日军战俘哭着回忆道:“苏联军医用手抓一抓肉,然后肉多肉厚的就要被选去干最苦最累的活……” 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入中国东北,迅速将大量日军俘虏囚禁在各地的劳改营中。 日本关东军的士兵被分散至西伯利亚、远东和哈萨克斯坦等地区。 尽管苏联方面声称将这些战俘用于劳动改造,但实际情况异常严酷。 1945年冬季,第一批5000名关东军战俘被押送至坦波夫州的劳改营。 苏联民众对这些战俘抱有敌视情绪,纷纷抢夺他们的个人物品。 战俘们携带的衣物、照相机、日常用品很快被洗劫一空,甚至连他们的内衣裤也未能幸免。 这些日本士兵无法抵御寒冷。 这些战俘被迫从事矿山开采、伐木、铁路修建等,每日的食物仅限于稀薄的粥水。 苏军医通过检查每个战俘的大腿皮肤厚度,来评定他们的劳动强度。 那些身体较为强壮的战俘被派去做最繁重的工作。 1945年,苏联依照盟军的要求,提前废除了与日本签订的《苏日中立条约》,并向日本宣战。 150万苏军兵力跨越中蒙边境,对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发起了猛烈进攻。 关东军迅速崩溃,大量日军战俘落入苏联之手。 根据战后的统计,约59.4万日军被俘。 这些日军战俘中,许多人本是被强制征召的普通民众,他们并非战争的发起者。 许多人直到最后才意识到,被自己的政府出卖了。 1945年8月23日,斯大林签署了《关于接收并安置日军战俘参加劳动的第9898号决议》,决定将约50万日军战俘送往苏联境内,安排他们从事重体力劳动。 由于战俘的数量巨大,许多战俘不得不徒步前往苏联。 战俘们在拥挤不堪的火车车厢内,连弯腰的空间都无法提供。 许多人因长时间缺乏食物、空气流通不畅而体力不支,在运输途中死亡。 这些死亡人数并没有被准确统计。 抵达苏联后,苏联的接纳工作准备不足,战俘们被关押在简陋的营地。 苏联冬季的寒冷对于从未经历过如此低温的日本战俘来说,无论是衣物还是住房都远远不够,仅仅在第一个冬季,就有超过5万名战俘丧命。 这些战俘被送往苏联各地,参与到重建工作中。 由于苏联急需劳动力来修复战后破损的基础设施,战俘们被迫从事工作。 贝加尔-阿穆尔铁路的建设就是由大量日军战俘参与的,这条铁路横贯西伯利亚。 为了修建这条铁路,数以万计的战俘日复一日地劳作。 在远东地区,成千上万的战俘参与了共青城、斯大林格勒等城市的重建工作。 这些战俘还参与了许多工业设施的建设,哈萨克斯坦、斯大林格勒等地区的工厂和公共建筑都是在战俘的劳动力下建成的。 很多战俘因健康原因无法完成超负荷的劳动,被迫进入惩罚小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粮食产量远低于战前水平,仅为之前的41%。 根据苏联的效益工资制,战俘根据完成的工作量领取食物。 如果战俘每天完成了80%以上的任务,他们可以获得300克的小麦面包,若完成度降至50%,则只得到一半的食物。 苏联对日本战俘的管理相当松散。 因为他们不懂日语,且只关心是否有战俘逃脱,一般情况下,战俘营内部的事务由日本战俘自己管理。 日本军官和士兵之间的上下关系依旧延续,甚至在劳动过程中,军官们会继续对士兵进行严厉的训斥。 战俘们还需要接受苏联的思想政治教育。 苏联在各个劳改营中设立了战俘民主委员会。 这些委员会由战俘自己选举产生,任务是传播共产主义思想。 然而,苏联的教育方式未能成功转化这些日本战俘的思想。 日本战俘中虽然有少数人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但他们回到日本后发现,战后的日本共产党已逐渐没落。 苏联并不急于按照国际规定释放日本战俘。 虽然《波茨坦公告》明确规定,在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战俘应当被安全遣返,但苏联并没有遵守这一规定。 日本方面多次向苏联提出交还战俘的要求,但由于战俘可以作为劳动力使用。 最终,在美国的压力下,苏联才开始逐步释放战俘。
1945年,日军被苏联红军被押往了寒冷的西伯利亚。后来,活下来的日军战俘哭着回忆
裂谷长河
2025-04-16 09:38:35
0
阅读:583
隔壁家的小海
干得好
黑海苍穹
这也是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用户11xxx39
中国人就是太仁慈才让日本人有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