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也不想承担社会学的责任
-
最近听到一句话:“心理学也不想承担社会学的责任。”细细琢磨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误区——把社会结构性问题当作个人问题,并试图通过心理学的手段解决一切。即,不是你不够努力,不是你性格有缺陷,而是你正处于一套让人身心俱疲的外部系统中。
很多人会因为频繁加班、职业倦怠、与上级沟通困难而陷入自我怀疑:“是不是我不够努力?”“为什么我总处理不好这些关系?” 于是,他们开始追求心理学上的“疗愈”,试图通过提升情绪管理能力或时间管理技巧,来解决自己的困境。
但真相是,职场内卷和过度消耗不是你的个人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环境的产物。它是结构性的困境,不是你提升再多的个人能力就能化解的。
心理学是帮助我们解决内在的课题,但它无力改变整个社会结构。我们需要做的,是分清哪些问题是可以通过自我调整解决的,哪些是结构性问题,没必要强行背锅。
如何区分“个人课题”和“结构性问题”?
1️⃣如果这个问题是你自己能掌控和改变的,那它是你的课题。比如如何提升沟通能力,如何更好地处理情绪,这些都是你可以通过努力解决的问题,心理学能提供很好的方法和工具。
2️⃣如果这个问题普遍存在于你周围的大多数人身上,那很可能是结构性问题。比如城市高房价带来的焦虑、工作内卷、甚至社交中的孤独感。这些不是你个人性格的缺陷,而是大环境的产物,强迫自己解决只会陷入无尽的内耗。
常常有人会问:“为什么我总是遇不到对的人?” 你可能以为是自己的吸引力不够,甚至开始频繁自我反思。可现实是,很多人不是找不到爱,而是我们的生活方式、社交模式在不断改变,大家都更难产生深入的链接。 或许是时代变化的结果,而不是你不够好。
心理学讲的是自我成长,但它无法帮你承担社会压力。如果把一切都当作自己的问题,你只会越陷越深,拼命改进自己,结果却发现问题依然存在。那一刻,你会更加沮丧、无力,甚至怀疑一切。
你可以提升自己,但无法改变整个社会环境;你可以调节情绪,但无法杜绝外界的噪音。学会接纳不完美的现实,是获得内心平静的第一步。
心理学是成长的工具,社会学是理解世界的地图。所以,下次你再为某个问题感到自责时,先问自己两个问题:
“这是我个人可以解决的吗?”
“还是它只是一个大环境的副产品?”
如果是后者,记得不要再在自己身上挑毛病了。善待自己,永远比逼迫自己重要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