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毛主席到萧劲光家串门,一进门就说:“听说你这里藏着宝贝,快拿出来看一看。”

品古观今呀 2025-04-16 11:16:15

一天,毛主席到萧劲光家串门,一进门就说:“听说你这里藏着宝贝,快拿出来看一看。”萧劲光不明所以,那么毛主席说的宝贝到底是什么? 毛泽东自小便表现出对阅读的浓厚兴趣。在他年仅14岁时,便已阅遍了家乡韶山的所有可借阅的书籍。一次,当他在田间劳作时,偶遇一位路过的旅人前来索水。在交谈中,该旅人提到湘乡县的棠佳阁藏书丰富,这一消息立即激起了毛泽东的好奇心。 次日清晨,毛泽东便动身前往棠佳阁。他跋涉了30余里的山路,历经半日的行程,终于在中午时分抵达目的地。当棠佳阁的主人看到一位大汗淋漓的青年急匆匆来访,出于好奇,便上前询问缘由。得知毛泽东是特意前来借阅的,棠佳阁主人感到非常惊讶,随即向他推荐了《盛世危言》和《新民丛报》等书籍。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成为了这里的常客,逐渐借阅并阅读完所有藏书。棠佳阁主人对毛泽东的学识和毅力表示赞赏,他惊叹于毛泽东数年内完成的阅读量,这是他自己几十年来努力的成果。他曾感慨地说,毛泽东几年的努力堪比自己几十年的积累。 对于毛泽东而言,这些远足并非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他曾表达过自己的感受:“几十里山路,换来棠佳阁的藏书,真是太值了。” 即使到了晚年,毛泽东依然保持着阅读的习惯。无论是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理论还是文学作品,他都有广泛的阅读兴趣。 在1937年的延安,毛泽东的生活节奏虽然紧张,但他依旧保持了阅读的习惯。这一年,毛泽东的妻子贺子珍应邀访问了红军后方司令部参谋长萧劲光的家。访问结束后,贺子珍向毛泽东提到萧劲光家中珍藏了一些军事书籍。得知此消息,毛泽东对这些军事资料的兴趣顿时被激发。 不久后,毛泽东亲自前往萧劲光的窑洞住所。他直接向萧劲光询问藏书的情况,萧劲光对此感到颇为惊讶,因为他并未预料到毛泽东会对他的书籍如此感兴趣。萧劲光解释称,虽然他曾拥有许多宝贵的书籍,但不幸的是大部分都在长征途中遗失了,现存的书籍极为珍贵。 毛泽东表示理解,对于那个时代的书籍的珍贵性有深切的共鸣。他随后询问萧劲光对军事战略的看法,特别是战役或战斗中最关键的因素。萧劲光回答说,军事指导原则至关重要,正确的战略思想对于战役的成功是决定性的。 毛泽东对萧劲光的回答表示赞同,并提出希望在未来有更深入的讨论。在离开之前,毛泽东从萧劲光的桌上拿走了两本书,《战役问题》和《战斗条令》。 在1930年代的中国,黎川县城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它是苏区的北大门,同时也是东线和西线部队的交汇点。1934年,随着蒋介石的军队发动第五次“围剿”,黎川迅速成为了战争的焦点。 在这场关键的战役中,陈诚指挥的北路军集中了三个师对黎川县城进行进攻。防守黎川的则是闽赣军区部队,其指挥官是萧劲光,同时担任司令员和政委。面对蒋军的强大压力,红军内部对于是否应该死守黎川产生了激烈的争议。当时,博古和李德坚持要死守黎川,而毛泽东则认为应该放弃黎川,吸引敌人深入,利用运动战的策略来对付敌人。萧劲光赞同毛泽东的观点,并向总部发电,建议主力部队撤离黎川县城,转移到东北部进行侧翼攻击。 然而,萧劲光的建议并未被采纳,最终接到的命令是坚守黎川。9月中旬,陈诚的部队已经逼近黎川城下。这时,闽赣军区的主力红19师突然被调往福建,而独立师则被调配到黎川南部的硝石,这使得萧劲光手中的兵力大为减少,仅剩下不到70人的教导队。 面对蒋军的全面进攻,萧劲光采取了“空城计”,带领教导队和游击队在城外与敌军周旋。最初,这种策略起了一定的作用,让对红军伏击战术深感忌惮的蒋军感到犹豫不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蒋军指挥官周浑元发现了萧劲光的战术破绽,开始全力进攻。 最终,萧劲光意识到黎川守不住了,他下令撤出黎川,以保存实力。尽管这一决定是没有正式命令的,萧劲光的这一行动违反了军纪,但他当时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处分。

0 阅读:170
品古观今呀

品古观今呀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