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到苏武在贝加尔湖放羊,条件艰苦,只能靠挖鼠粮和草根来维持生活,那他为何不吃羊呢? 其实,当然是吃啊!吃羊肉,还碰上了洋妞,还生了个儿子。别把宋明理学那套道德洁癖,又或者东正教那种苦修的劲儿强加到汉朝外交官身上。汉朝使者可主打随机应变,哪能有外交无小事,誓死捍卫单于财产这种奇怪想法?而且单于从没要求他盘点牧产,只是说等公羊下崽了就可以回去。说到这,苏武还给匈奴人修过弩,要真照这思维来,岂不是变成了里通外国? 提到公羊,问题关键就在这儿,原文写得特别明白,使牧羝。苏武在北海的羊群里全是公羊,数量应该是稳中有减,但绝不会增多。所以苏武能吃羊,肯定会吃羊,但绝不可能大吃大喝,而是尽量控制羊的宰杀。他主要靠挖鼠粮、捕鱼和打猎来维持,这群公羊就这么消耗了五六年。转机终于来了。单于的弟弟来北海打猎,正好碰上苏武,苏武还帮他修了弓弩。大弟一看,这人真不错,文才武略都有,于是对苏武很照顾,送食物、牛羊、马匹和帐篷,甚至可能还有姑娘和部曲,所以后来才有人众徙去的说法。苏武就这样过了三四年不错的日子。 可惜的是,这位对苏武照顾有加的大弟后来不幸去世。那些部曲可是大弟的资产,老大一走,这些部曲自然得回归,重新分配给继承人。部曲一离开,苏武的日子就麻烦了。如今手上有牛、有马,还有帐篷,这可算是个小富豪,但他失去了保护自己的人,确实很危险。在大弟去世那年冬天,丁零人就来抢了他,苏武又一次陷入了困境。被抢了之后,除了李陵偶尔用妻子的名义帮衬他,苏武也只能回归到以前野外生存的艰难日子。 苏武的经历真是让人心疼,别再让他承受更多痛苦了。他在匈奴的生活可谓波澜起伏:起初是尊贵的使者,后来险些自杀,接着被囚禁在地窖里。之后,苏武靠放公羊和在荒野求生度日。好不容易有个王弟接济,让他的生活稍微好转。可惜,好景不长,王弟去世后,苏武又被抢走,生活再次陷入困境,老要在野外放羊求生。精神上,他一直处于归国无望的状态;生活上,更是经历了一番苦涩,却又迎来短暂的转机后又陷入困扰。这种希望与失落交替的折磨,实在比永远惨淡更让人难忍。真正让人敬佩的是,苏武在经历了这些波折后,始终没有放弃,保持着坚韧的意志力。要是那年冬天被丁零人抢时,他再稍微动摇,可能心态就崩了。 说到底,给羊就吃,给姑娘就要,赏赐来自然接着,但这个人可不吃亏,非得完成使命才肯罢休,这就是真正的汉朝外交官风范。苏武的经历本来就足够传奇,结果硬加上个不吃羊的情节,简直是多此一举。
明明以俄军的实力,拿下乌克兰应该是轻而易举的。而久攻不下的真正原因,其实毛主席早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