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神经“活地图”领域获得突破!革新脑疾病诊疗生态! 2025年4月15日,国内媒

雷霆乍惊时 2025-04-16 20:07:44

脑神经“活地图”领域获得突破!革新脑疾病诊疗生态! 2025年4月15日,国内媒体报道,在河北省故城县医院的神经影像研究中心,姜洪新主任的电脑屏幕上,一幅由红、蓝、绿三色交织的立体动态图像正在缓缓旋转。这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是该团队自主研发的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呈现的“多彩大脑”,一种能实时显示神经纤维束走向的“活地图”。这项技术不仅让人类首次发现并命名了8条全新神经通路,还将阿尔茨海默病的预警时间提前了5年。 传统磁共振成像(MRI)被姜洪新比喻为“黑白照片”,而DTI技术则像“彩色电影”。通过追踪水分子扩散轨迹,DTI以不同色码立体呈现神经纤维束的走向,甚至能捕捉到直径仅0.1毫米的微观损伤。更令人惊叹的是,团队利用AI算法破解了神经纤维束如“意大利面纠缠”般的复杂结构,并构建了国内首个覆盖全年龄段的脑图谱数据库,从早产儿到百岁老人的脑部数据尽在其中。 团队联合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发了“多模态数据融合算法”,将国产联影磁共振设备与进口仪器的参数跨平台校准,使图像分辨率大幅提升。目前,这项技术已帮助数千例脑肿瘤患儿实现精准手术,并被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纳入县域医共体课题,成为脑健康评估的核心工具。 在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姜洪新团队的突破看似是“影像技术的升级”,实则是一场对疾病认知范式的颠覆。过去,医生依赖解剖结构判断病情,而DTI技术让功能与结构的双重异常无所遁形。比如在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中,传统方法只能在患者出现明显认知衰退后确诊,而DTI通过追踪白质纤维束的早期损伤,将干预窗口前移了五年。这种“治未病”的思路,正在改写脑疾病的诊疗规则。 这场技术变革还暴露出医疗资源分布的结构性矛盾。DTI技术对设备、算力和专业人才的依赖,使得其现阶段主要集中于三甲医院。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24年我国县域医院MRI设备普及率不足40%,且能开展DTI分析的医师不足千人。 当顶尖医院已能通过“活地图”实现毫米级手术规划时,基层患者仍面临误诊、漏诊风险。技术的普惠性,不应止步于实验室的突破,更需要配套资源的下沉。正如国家卫健委在《“十四五”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规划》中强调,重大技术突破必须与分级诊疗体系结合,否则可能加剧“医疗鸿沟”。 长期以来,高端医疗设备市场被进口品牌垄断,而姜洪新团队通过算法优化,让国产联影磁共振设备实现了与飞利浦仪器的数据兼容,甚至提升了图像分辨率。 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意味着中国医疗设备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联影医疗的5.0T磁共振已装机多家三甲医院,其性能参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而DTI技术的加持,无疑为国产设备装上了“性能倍增器”。 而跨学科合作的价值在此次突破中尤为凸显。 医学与计算机科学的跨界融合,催生了“结构—功能”双重分析的新模式;医院与高校的协同,则打通了“研发—临床—转化”的全链条。浙江工业大学在AI脑影像领域的积累,例如冯远静教授团队开发的神经导航系统和多模态分子影像模型,为DTI技术提供了算法支持。 这种“医工结合”的生态,正在打破学科壁垒,让技术创新从实验室快速走向病床。 从黑白影像到彩色“活地图”,从解剖结构到功能网络,姜洪新团队用一场技术革命证明:医学的进步,永远始于对人类未知领域的敬畏与探索。当DTI技术让阿尔茨海默病的预警提前五年,当国产设备在AI加持下比肩国际巨头,当县域医院与顶尖高校携手破解医学难题,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项技术的成功,更是一个生态的崛起。在这里,创新不分高低,每一个微小的突破都可能点亮生命的希望。

0 阅读:0
雷霆乍惊时

雷霆乍惊时

用心感受,生活处处是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