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围小国一个个排着队对美“投降”,我才发现新加坡外交家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亚洲国家眼看中国被打压却保持沉默是个巨大错误!”
最近菲律宾刚和美国新增4个军事基地,越南又允许美军舰“定期停靠”金兰湾,就连号称“中立”的新加坡也给美军开放了樟宜基地的后勤支援,这些国家以为抱上美国大腿就能“保命”,却不知道正在踏入一场危险的赌局。
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早有警告:“亚洲的繁荣建立在中美平衡之上,单方面倒向美国只会引火烧身。”
这话放在今天格外刺耳——2024年东盟对美出口激增22%,但美国却对马来西亚棕榈油、泰国橡胶制品加征30%关税,典型的“吃你的饭还砸你的锅”。
更讽刺的是,菲律宾拿了美国12亿美元军援,转头就被要求开放大米市场,本土农业被冲击得七零八落。
历史早就证明:美国的“保护”从来都是附带条件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美国逼泰国、韩国“割肉”救市,至今都是东南亚的痛。
亚洲国家忘了自己的“生存密码”。2003年东盟靠“中立外交”让区域GDP十年增长300%,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曾说:“我们不选边站,因为两边都是邻居。” 但现在呢?
越南把60%的半导体产能绑定美国,结果三星工厂被要求“数据本地化”,等于把经济命脉交到别人手里;印尼想跟美国搞“关键矿产合作”,却被要求放弃中企参与的东加里曼丹工业园,典型的“拆东墙补西墙”。
最危险的是“集体幻觉”:以为美国能对抗中国的影响力,却看不到美国正在吸干亚洲的“发展血”。 2025年一季度,东盟对美贸易逆差扩大至450亿美元,而中国-东盟自贸区却为成员国节省了120亿美元关税。
新加坡《联合早报》算过账:如果东盟继续跟着美国搞“去中国化”,每年至少损失3000亿美元产业链产值,相当于每个东盟人少赚500美元。
小国的命运从来不由“大国施舍”决定,当年文莱靠抱紧东盟,在南海争端中争取到谈判空间;现在柬埔寨坚持“中柬友好”,获得了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的稳定发展。
相反,菲律宾跟着美国在南海挑事,结果旅游收入暴跌40%,最后还是得派外长来北京“求和解”。
在中美之间玩平衡术可以,但彻底倒向一边,就是把自己变成“炮灰”,亚洲正在面临的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美国的“印太战略”本质是“离岸制衡”,看看中东的沙特、土耳其就知道,再强的地区大国,一旦被美国盯上,要么被肢解,要么被收割,亚洲国家如果继续沉默,等着它们的只会是“逐个被吞噬”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