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破路啊,修了挖,挖了修,都三年了就没安宁过!”最近,居住在小县城的李阿姨又

星河滚烫夜色 2025-04-17 09:30:08

“这条破路啊,修了挖,挖了修,都三年了就没安宁过!”最近,居住在小县城的李阿姨又忍不住抱怨起来——家门口的路第N次被围起来了,尘土漫天飞舞,堵车起码得半小时起。 为啥小县城的路老是修不完呢?当地的老百姓都炸开锅了,评论区一下子变成了“修路迷惑行为大赏”,有的见怪不怪:“领导一换,马路就挖,懂的都懂”;有的满腹牢骚:“说是民生工程,怎么越修越堵呢?到底是不是真的需要修,钱都花到哪儿去了”;还有的耍小聪明:“建议装个拉链,想挖的时候直接拉开多省事!” 这种奇怪的现象,立刻引起了小县城居民的共鸣,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网友也都来围观这“小城特色”。 为什么小城不大,却总是在修路呢?下面来剖析一下常见的原因: 其一,“地下欠账”太过严重。很多县城的老路下面依旧是几十年前的排水管、电线,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车辆日益增多,原有的地下工程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不挖是不行的。 其二,“各干各的”乱折腾。今天电力部门来挖,明天通信部门来挖,后天燃气部门来挖……各部门之间不协调,可苦了老百姓! 其三,“钱不花完不行”。部分项目为了突击用完预算,匆匆忙忙就开工,缺乏科学的评估。 其四,“短期政绩”在驱使。部分地方追求那些“看得见”的工程,忽视长期规划,甚至出现“刚修好就又挖开”这种浪费的现象。 其五,资金利用模式存在弊端。县城的财政有限,可能分段申请资金,从而导致工程碎片化。 面对这种“小城通病”,地方要如何改进呢? 一是可以采用“综合管廊”之类的一次性解决方案;或者建立跨部门协调小组,统一审批施工申请,统筹未来5 - 10年的需求,一次性铺设管线或者预留空间。 二是优化施工技术,采用顶管等非开挖技术修复地下管线,或者推广高强度材料来延长寿命。 三是建立问责与考核机制,把“重复开挖率”纳入官员考核,避免短视工程。 四是倡导市民参与、反馈、监督。通过听证会听取沿线居民的意见。公开施工计划、预算和工期,开通投诉渠道,对不合理的施工及时叫停或者调整。 面对“小城通病”,市民又该如何理性应对呢? 一是了解政策。关注政府官网或者社区公告,确认修路是否属于民生工程。 二是保留证据。如果施工超期、扬尘超标等,可以向住建或者环保部门投诉。 三是参与监督。通过政务平台申请公开项目预算和施工许可文件。

0 阅读:0
星河滚烫夜色

星河滚烫夜色

感谢关注,期待与您分享更多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