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陈毅元帅逝世后,原定的追悼会规格是“低于谢富治,略高于彭绍辉”,可在追悼会当天,却突然提高了规格,毛主席更是头发蓬乱,穿着一件睡衣就出席了。周总理看到后,嗔道:“你为什么来这么早?” 陈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将领之一,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1955年,他被授予元帅军衔,标志着其在军事领域的卓越贡献。 然而,他的生涯不仅限于军事,新中国成立之初,他转战外交领域,成为周总理的重要助手,连续十年主导外交事务。 尽管在革命和建设时期长期处于前线,陈毅的身体状况相对稳定,未曾受到重大伤害,这使得他能够持续为国家服务。直到1971年1月,陈毅突遭不适,经检查诊断为肠癌,这是他首次面对严峻的健康挑战。 尽管初次手术控制了病情,但肠癌于不久后复发,病情迅速恶化,最终医疗措施无法挽回其生命。1972年1月6日,陈毅在北京去世,享年71岁。 逝世后的陈毅依据国家规定应受到高规格的纪念和尊重。但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其追悼会的规格并没有达到与他历史地位相称的水平。 追悼会仅在中央军委的名义下举行,规模在已故的开国上将谢富治和彭绍辉之间。这种明显的规格差异引起了一些国家元勋的不满和悲哀,他们认为陈毅的贡献和牺牲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纪念。 此时,毛主席的健康状况已大不如前,连行走都成问题,因而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不会出席此次追悼会。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毛主席极少出席此类活动,以保持领导层内部的平衡,避免给外界留下偏袒某些人的印象。 除了为任弼时和罗荣桓两位过世的革命元勋举行的追悼会外,其他同志的追悼会往往缺少他的身影。这种行为模式一方面展现了他对平等原则的坚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对个人健康状况的顾虑。 然而,1972年1月10日这一天,事态有了出人意料的转变。尽管身体状况堪忧,毛主席却突破常规,决定亲自出席陈毅的追悼会。 这一决定震惊了周围的人,包括时任总理的周恩来。周总理在接到消息后,情绪激动,他立即通知了叶剑英,叶剑英也对此表示了极大的关注。 周总理与陈毅之间的友谊深厚,两人长期并肩作战,共同奋斗在革命前线。周总理在许多方面为陈毅提供了指导和帮助,这种师徒般的关系使他们的情感联系格外牢固。陈毅的去世对周总理无疑是一次深刻的打击。 在陈毅逝世后,为了表达对这位老战友的深切怀念,周总理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确保追悼会的举办得体而隆重。 首先,他指示相关部门提升追悼会的规格,确保这一活动能体现出对陈毅的最高敬意。此外,他还下令通知所有在京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以及各界知名人士,允许所有愿意表达哀悼之情的人士参加。 得知毛主席将亲自参加追悼会后,周总理特别激动。为了确保一切安排得当,周总理亲自前往追悼会场地进行检查,审视了场地布置和安全措施,确保追悼会能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顺利进行。 毛主席乘坐的专车抵达了位于北京的八宝山烈士革命公墓。时钟尚未指向追悼会正式开始的时间,还早了整整一个小时。当时,周总理已在大门外等候,毛主席下车时,周总理注意到他显得异常疲惫,身着睡衣外披一件夹克以御寒风。 当日,毛主席由于睡意难寻,一度在午休后突然起身,决定前往公墓,连衣服都未来得及更换。身边的工作人员和秘书试图劝阻,却未能改变他的决意。毛主席的头发与衣着在车内由秘书和卫士匆匆整理,尽管胡须已是几日未刮,仍显得有些凌乱。 到达公墓后,由于当时还未铺设暖气,只能靠几个临时摆放的暖炉勉强驱散寒气。尽管如此,毛主席的到来立刻使得原本低沉的气氛有了些许变化,与会者们围绕着他,聆听他的发言,仿佛温度也随之升高。 追悼会的安排在最后时刻发生了改变。原本应由其他人主持和致词的场合,现在变成了由叶剑英主持,周总理则代为致悼词。这一改变不仅提高了追悼会的规格,也显示了对陈毅的深切悼念。毛主席,尽管健康状况欠佳,仍坚持亲自出席,显示了对旧友的深厚情谊。 毛主席被张茜和西哈努克亲王搀扶着步入会场,紧随其后的是周总理等政府高层,整个入场过程井然有序。在这凛冽的寒风中,参与者们的心情更加沉重,但也充满了对陈毅生前贡献的尊重和缅怀。
毛主席是如何评价周总理的?他说:“我的接班人第三个是周恩来,这个同志在国际活动方
【3评论】【14点赞】
一念
战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