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4月,蒋经国窜访美国,当其从车里下来,准备进入布拉萨酒店时,混在人群中间的黄文雄,突然从怀中掏出手枪,朝着蒋经国的后背开枪。 1970年代初期,中美关系解冻的迹象日益明显,台湾政权的国际地位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已经八十多岁高龄的蒋介石来说,如何确保儿子蒋经国平稳接班并获得国际认可,成为他晚年的重要任务。 美国作为台湾政权的主要支持者,其态度开始微妙变化。尼克松政府对华政策的调整,让蒋介石倍感压力。 黄文雄,一位在美国求学的台湾留学生,其政治理念与蒋氏政权形成鲜明对比。作为受到现代民主思想熏陶的年轻知识分子,他对台湾岛内的高压统治和政治迫害深感不满。在美国的大学校园里,黄文雄接触到各种政治思潮,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立场。 在美国求学期间,黄文雄结识了同样持有反蒋氏政权立场的郑自才,后者成为他的妹夫。两人志同道合,经常讨论台湾的政治现状和未来发展。 为了不引起怀疑,黄文雄和郑自才在行动前保持低调,避免与激进团体有太多公开联系。他们获取武器,研究蒋经国的行程安排,甚至提前踩点布拉萨酒店周边环境,做了周密的准备工作。 1970年4月16日,蒋经国的飞机抵达旧金山,开始了他的美国之行。在华盛顿与美国政府高层会面后,蒋经国前往纽约,按计划将在布拉萨饭店参加一场重要的午餐会并发表演讲。 纽约的华人社区对蒋经国的到访反应强烈但分化明显。一方面,支持国民党的华侨组织积极准备欢迎活动;另一方面,持不同政见的人士则准备了抗议牌和标语,计划进行示威。这种尖锐的对立为安保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 负责安保的人员意识到潜在风险,曾建议蒋经国通过酒店侧门进入,以避开可能的危险。然而,蒋经国断然拒绝了这一安全建议。在他看来,作为代表"中国正统"的领导人,从侧门进入有失体面,会被视为示弱。蒋经国坚持要从正门进入,以展示自信和威严。 当天纽约市天气异常,大雾弥漫,能见度较低,这为安保工作增加了难度。同时,闻讯赶来的各方人士和媒体记者在酒店外聚集,交通几乎完全阻塞。在这种混乱环境下,安保人员难以全面控制现场局势,为刺杀行动创造了可乘之机。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70年4月,蒋经国窜访美国,当其从车里下来,准备进入布拉萨酒店时,混在人群中间的黄文雄,突然从怀中掏出手枪,朝着蒋经国的后背开枪。这一刻,不仅改变了暗杀者的命运,也成为了台湾政治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在警车的护卫下,蒋经国的车队艰难地穿越了拥挤的人群,最终抵达了布拉萨饭店门前。周围喧闹声不断,支持者与反对者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片嘈杂。蒋经国从车里走出来,神态自若地整理了一下衣服,向周围的人群挥手致意,展现出一位政治领袖的沉稳风范。 两名保镖与两名便衣警察紧随其后,护送蒋经国朝酒店大门走去。就在蒋经国刚刚跨上台阶,准备进入旋转门的瞬间,被警戒线拦在外面的人群中突然冲出一个人影。这个人就是黄文雄,他手持一把手枪,一边奔向蒋经国,一边用枪瞄准了蒋经国的后背。 关键时刻,便衣警察亨利·苏尼兹和温哈熊少将反应迅速,一把抓住了黄文雄的后衣领。黄文雄见无法挣脱,立即举枪射击,另一位警察眼疾手快地抬高了黄文雄的手腕,子弹只击碎了旋转门的玻璃,蒋经国安然无恙。 就在黄文雄被制服的同时,他的妹夫郑自才也从人群中冲出,手持匕首准备补刀。幸运的是,其他警察及时发现并制服了他,尽管郑自才奋力挣扎,头部接连挨了几警棍,眼镜都被打碎了,最终还是被彻底控制住。 令人惊讶的是,历经如此惊险的刺杀,蒋经国表现得异常镇定。在随后长达两个小时的午餐会上,蒋经国始终面带微笑,不曾提及门外的刺杀事件,而在场的宾客也默契地保持了沉默,仿佛那惊心动魄的一幕从未发生过。 远在台湾的蒋介石得知刺杀消息后极为震怒,立即下令彻查事件,并要求蒋经国立即终止所有行程,返回台湾。美国方面考虑到安全问题,也建议蒋经国修改行程。然而,蒋经国拒绝了这些建议,坚持按照原计划继续访问长岛的孔宋家人,甚至还前往中国城参加侨界欢宴。美国当局只好加强安保措施,确保他的安全。 暗杀事件后,黄文雄和郑自才在美国以"谋杀未遂和共谋罪"被起诉,但令人费解的是,两人竟然从FBI的严密监视下逃离了美国。郑自才后来在瑞典被抓获并引渡回美国,但仅服刑一年就获释。黄文雄则在欧洲各地逃亡了二十多年,直到蒋家政权垮台后才敢悄悄回到台湾探望家人。 仅仅过了十多天,蒋经国在越南又遭遇了第二次刺杀。当时,越南总统阮文绍劝说蒋经国不要住在台湾驻越大使馆,而是搬到他特别安排的酒店。恰恰就在蒋经国离开大使馆的当晚,几枚炮弹击中了使馆,爆炸震碎了所有玻璃,原本提供给蒋经国的房间床上也掉落了不少碎玻璃。如果不是临时改变住处,后果不堪设想。至于谁是炮击的幕后黑手,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1970年4月,蒋经国窜访美国,当其从车里下来,准备进入布拉萨酒店时,混在人群中
小博大史
2025-04-17 11:15:3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