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23岁女干部李玉枝嫁给了一个战斗英雄,婚后她睡觉时,竟拿布条将自己和英雄绑在一起,这是为何? 夜深人静,当人们都沉浸在甜美的梦乡中,李玉枝却有一个特别的习惯:每晚睡觉前,她都会拿出一条长布条,将自己的腿与丈夫麦贤得的腿轻轻绑在一起。这个独特的习惯引来了邻居们的好奇与疑惑,但只有李玉枝知道,这条看似简单的布条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与爱意。 "第一次看见麦贤得发病,我真的吓坏了。"李玉枝回忆起那个深夜,"半夜里一阵异常的声响把我惊醒,只见他大叫一声,整个人在床上不停地抽搐,如果不是部队军医及时赶来,后果不堪设想。"正是那次经历,让李玉枝明白了布条的必要性——在丈夫癫痫发作时,她能立刻察觉并进行援助。 1971年,当时只有22岁的李玉枝还是广东省海丰县的一名公社党员干部,前途一片光明。组织关心麦贤得的婚事,安排了这次特殊的相亲。初次见面,李玉枝看到的是一个面容清秀但难以言语的年轻男子,右侧肢体萎缩,走路很吃力。 "他连话都说不清,右边肢体萎缩,腿脚不便,走起路来很吃力。"这是李玉枝对麦贤得的第一印象。但在那浓眉大眼背后,她看到了一种超越言语的精气神。 当亲友们得知李玉枝考虑嫁给麦贤得时,一片劝阻声接踵而来。"嫁给英雄名声好听又不当饭吃,受苦受罪是自己的事。"父母也极力反对,担心女儿未来的生活没有保障,更害怕一旦麦贤得发病,岂是一个弱女子能控制的? 然而,李玉枝却被麦贤得的故事深深打动了。1965年的"八六"海战中,年仅20岁的麦贤得在611号护卫艇上与敌舰激战。当弹片击中他的额头,深深插入太阳穴附近的额叶,导致脑浆流出的那一刻,他并没有放弃战斗。尽管天昏地暗,他依然凭借着对轮机的肌肉记忆,坚持检修设备,一直撑了3个小时直到战争胜利。 这份英雄气概让李玉枝心生敬佩。"他尽了一个军人该尽的职责,他也应该有正常人所应有的一切,找到后半辈子的依靠。"经过几次见面,数次通信和慎重考虑后,1971年,李玉枝做出了这个逆风的决定——放弃公社妇联的工作,毅然嫁给了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却因脑部重伤几乎丧失全部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的麦贤得。 新婚后不久的一个深夜,李玉枝经历了她人生中最惊心动魄的时刻。那天,她被一阵异常的声响从睡梦中惊醒,眼前的一幕让她终身难忘——麦贤得大叫一声,整个人在床上剧烈抽搐,面目狰狞,口吐白沫,眼睛直直地盯着一处,显然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手足无措的李玉枝被这突如其来的状况吓得慌了神,幸好邻居们闻声赶来,帮忙将麦贤得送去治疗。医生告诉她,这是麦贤得的外伤性癫痫发作,如果处理不及时,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就是从那一晚开始,李玉枝养成了睡前用布条将自己的腿与丈夫的腿绑在一起的习惯,这样一旦麦贤得发病,她能立刻察觉并进行急救。 "我必须弄清楚他发病的规律,才能真正照顾好他。"李玉枝暗下决心。她不顾家人反对,四处求教,买回多种医学护理书籍,自学各种药理和护理知识。她开始每天记录丈夫情绪和身体的变化,慢慢地,她发现了一些微妙的征兆——当麦贤得口中有异味时,说明他上火了,需要煲汤煮凉茶,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当他情绪烦躁时,则预示着头部不适,需要分散他的注意力来缓解痛苦。 每天,李玉枝都要细心地将六七种药片分好,准备好温开水,看着丈夫服下才安心。最多的时候,麦贤得每天要吃十几种药物。长期服用大剂量药物会对身体产生副作用,为了减轻这些影响,李玉枝省吃俭用,为丈夫购买营养品,同时在屋前屋后开垦出几块荒地,自己种菜、养鸡、养鸽、养兔,用自己养的家禽煲汤给丈夫喝,确保他每天都能吃上新鲜的鸡蛋和蔬菜。 治疗身体的同时,李玉枝也没忽视麦贤得的精神世界。长期服药使他的情绪受到影响,容易暴躁易怒。为了给他找到精神寄托,李玉枝买来笔墨纸砚,鼓励他临摹、练字、作画;还在家里养了许多花卉和金鱼,让他帮忙照料。在她的引导下,养花和画画慢慢成了麦贤得的挚爱,也成了调节他情绪的有效方式。 婚后,李玉枝为麦贤得生下一儿一女,但由于麦贤得的特殊状况,他有时控制不住情绪,会对孩子们发脾气。李玉枝成了丈夫与孩子间的"粘合剂",她一边向孩子们讲述父亲在海战中的英雄事迹,一边解释父亲因脑部重伤有时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我给他们讲老麦在海战中的英雄事迹,也告诉他们,父亲是由于战争中脑部重伤,有时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才会动怒发脾气。"
1971年,23岁女干部李玉枝嫁给了一个战斗英雄,婚后她睡觉时,竟拿布条将自己和
行走无界者
2025-04-17 17:16: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