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上交国家,这可是在我家后院挖到的宝贝!”2018年,甘肃一名大爷在翻修祖屋

熹然说历史 2025-04-17 22:49:16

“绝不上交国家,这可是在我家后院挖到的宝贝!”2018年,甘肃一名大爷在翻修祖屋的时候,竟然意外从后院中挖出一箱银元宝。见状,专家劝他上交,不料大爷却说:没有两个亿,绝不上交。 2018年的甘肃,吴大爷望着自家那破旧的祖屋,叹了口气。这座老宅陪伴了他大半辈子,如今年久失修,墙壁斑驳,房梁摇摇欲坠。 第二天一早,吴大爷叫来了邻居和镇上的施工队来帮忙。天刚亮,敲敲打打的声音就响彻了小院。挖地基时,铁铲突然碰到了硬物,发出一声闷响。 "挖到石头了吧?"一位工人随口问道。 "不像,太轻了。"另一位工人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拨开泥土,露出一个锈迹斑斑的木盒子。 吴大爷赶紧走过去,接过木盒。众人围上来,好奇地打量着这个神秘物件。盒子虽然历经岁月洗礼,但保存得相当完好,看起来年代久远。 "大爷,打开看看是啥宝贝!"一位年轻工人催促道。 吴大爷手有些发抖,慢慢打开盒盖,里面竟整齐排列着几十个泛着铜绿的金属疙瘩。在场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这是啥啊?"吴大爷拿出一块,又沉又硬,盘算着可能是铁块。 "大爷,用水洗洗看看。"一位上了年纪的工人建议道。 吴大爷拿着其中一块回到厨房,用清水冲洗。随着泥土和锈迹的脱落,金属原本的光泽显露出来——银白色的表面上,清晰地刻着"银锭"二字。 "这不是...古代的银子吗?"吴大爷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想起电视上看过的古装剧。他连忙将盒子藏到床底下,心跳加速。 然而,现场有太多的目击者,消息很快在小镇上传开了。"吴大爷挖到宝贝了!""听说是乾隆时期的银子!""可不止银子,我听说还有玉玺呢!"传言愈演愈烈。 附近的一位富商得知消息后,派人登门拜访,开出了两万元的收购价。在1992年,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足够普通人家好几年的开销。但吴大爷却摇头拒绝了。 "这银子不简单。"吴大爷心想,"得找专家好好看看才行。" 于是,他悄悄拿着一个银锭,独自前往省城找文物专家鉴定。当他小心翼翼地从口袋里掏出银锭时,专家的眼睛顿时瞪圆了。 "先生,您这件物品...是清朝末年的官印银锭,保存如此完好的已经很少见了!"专家一边仔细检查银锭,一边兴奋地解释,"去年一件成色不如您这件的银锭,在拍卖会上卖了42万呢!" "四十多万?"吴大爷眼前一亮,嘴角微微上扬,"家里还有几十个这样的呢。" 这句话如同一颗炸弹,让专家震惊不已。他连忙问道:"您是怎么得到这些银锭的?" 吴大爷讲述了挖掘地基的经过,专家听罢,不动声色地送走了他。谁知,专家随后联系了文物局,一场关于文物归属的风波即将拉开序幕... 几天后,当吴大爷正在院子里休息时,一群人浩浩荡荡地来到他家门口。领头的自我介绍是文物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身后还跟着几位穿着制服的公安干警。吴大爷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吴大爷,我们听说您近期发现了一批清代银锭,按照《文物保护法》规定,这些属于国家文物,需要上交国家。"文物局的同志和气地说道。 吴大爷闻言立刻警惕起来,矢口否认:"什么银锭?我没有啊,你们听谁说的?" 工作人员耐心解释:"您前几天不是带了一块去省城鉴定了吗?专家都确认了,那是清朝末年的官印银锭,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吴大爷支支吾吾:"那个...我已经卖掉了,不在我这了。" "卖给谁了?卖了多少钱?" 吴大爷语塞,回答不上来。 见状,文物局不得已请来了分管文物的副县长和公安局的同志。这阵势让吴大爷慌了神,最终他承认了银锭的存在,但态度却更加强硬:"这是我家地底下挖出来的,凭什么要我上交?要想要,没有两个亿,休想!" 此时,工作人员翻开了一本法律文件,指着相关条款告诉吴大爷:"根据法律规定,出土的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如果您拒不上交,将会被以非法侵占文物罪追究法律责任。但如果您主动上交,反而是立功表现。" 吴大爷神色黯然,一时间陷入沉思。他想起了这些银锭的来历。按照村里老人的说法,吴家祖上在康熙、乾隆时期曾是朝廷派到甘肃的一位官员。那时家道兴旺,但随着清朝后期的腐败与衰落,家族也逐渐没落,只留下这座老宅作为痕迹。 几番周旋后,在法律和舆论的压力下,吴大爷最终做出了决定。但这个决定却出人意料。 "我也知道这些银锭有历史价值,但我不想无偿上交。"吴大爷直视着众人,眼神坚定,"这些银锭如果真值钱,我想把它们卖掉,然后用这笔钱捐给我们甘肃的农村学校。" "我年纪大了,子女都在外地有工作,钱太多也花不了。但我看到咱们甘肃农村的孩子,有些连像样的教室都没有,老师也留不住。这些银锭与其放在博物馆里让人看看,不如真正用来改变这些孩子的命运。" 吴大爷的话让在场的人都沉默了。专家和文物局的工作人员交换了一下眼神,表示这个方案值得考虑,但还需要上报审批,毕竟文物处理有严格的程序。 最终,经过多方协商,吴大爷的银锭按照程序被收购,所得款项在政府监督下,确实用于了当地教育事业的改善。

0 阅读:107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