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全球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在了一场美中之间没啥硝烟但影响深远的博弈上

亦开怀说 2025-04-18 09:30:48

2025年春,全球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在了一场美中之间没啥硝烟但影响深远的博弈上。这场博弈的核心是稀土元素——那些名字拗口但却撑起了现代科技命脉的金属。4月4日,中国突然宣布对七种关键稀土实施出口管制,直接把美国的高科技和国防产业震得七荤八素。 4月15日,《纽约时报》的重量级专栏作家托马斯·L·弗里德曼跳出来发声,写了一篇社论,标题挺唬人:“劝说中国改变政策:如有需要,中国可让美国更痛苦”。他苦口婆心地劝中国赶紧收回这道成命,还不忘提醒一句,如果中国真想下狠手,美国可能会吃更大的苦头。

托马斯·L·弗里德曼是谁?他凭啥说话这么有分量? 要聊这篇社论,先得说说写它的人——托马斯·L·弗里德曼。这位老兄可不是随便哪个键盘侠,他是国际事务评论圈里的大咖,影响力不是吹出来的。1953年,他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一个普通中产家庭。小时候,他爸是轴承公司的副总裁,妈在二战时当过海军,家里挺重视教育。他还有俩姐姐,生活不算多波澜,但1968年一次去以色列探姐姐的旅行彻底改变了他的轨迹。那次旅行让他迷上了中东,从此一头扎进了国际事务的研究。

大学时,弗里德曼在布兰迪斯大学拿了个地中海研究的学士学位,后来又跑到耶路撒冷和开罗深造,算是把中东那块的文化和历史摸得门儿清。之后,他靠着马歇尔奖学金去了牛津,1978年拿下现代中东研究硕士学位。在牛津,他专攻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和社会动态,为他后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79年,他开始干记者,先在联合通讯社跑腿,很快就被派到贝鲁特报道黎巴嫩内战。那可是真刀真枪的战场,他硬是凭着一腔热血和细致的笔触闯出了名堂。1981年,他跳槽到《纽约时报》,先在纽约写石油和商业新闻。 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他被派去当贝鲁特分社主任。那几年,他天天在爆炸声和难民营里穿梭,报道了萨布拉和沙提拉大屠杀的惨况,文章写得既真实又有温度,1983年直接拿下了普利策国际报道奖。后来,他又去耶路撒冷当分社主任,报道巴勒斯坦起义,1988年又拿了一次普利策奖,算是彻底在新闻界站稳了脚跟。 1995年,他转型当了《纽约时报》的外交事务专栏作家,视野一下子从单纯的中东扩展到了全球化、环境和技术。他的专栏每周三和周日准时出,周周都有几十万人等着看。他还写了好几本书,像《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拿了国家图书奖,《世界是平的》讲全球化,成了畅销书,还得了高盛/金融时报的年度商业图书奖。 后来的《热、平、挤》聊气候变化和技术进步,也卖得挺火。到2025年,他已经是全球公认的评论家,社论一发,各国政府和企业都得掂量掂量。所以,他写这篇劝中国的文章,分量自然不轻。

稀土元素到底有多重要?为啥能卡美国脖子? 说到稀土危机,咱们得先搞清楚稀土是啥,为啥这么关键。稀土不是一种东西,而是一组17种化学元素的统称,包括钪、钇和镧系元素。名字叫“稀土”,但其实地壳里并不算特别稀有,只是分布太散,开采和提炼又麻烦又贵,所以才显得金贵。中国是这块的龙头老大,全球70%的稀土开采和90%的加工都在他们手里攥着。

稀土这东西在现代社会简直无处不在,尤其是在高科技和国防领域。拿高科技来说,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动汽车、风力发电机,哪样离得了稀土?比如钕和镝,能做高性能永磁体,电动车电机和风力涡轮机全靠它。钇和铕是LED灯和显示屏荧光粉的关键,亮度和颜色都靠它们撑着。钆用在MRI扫描仪里当对比剂,镥用在PET扫描仪里,医疗设备缺了这些也玩不转。 国防方面,稀土就更牛了。F-35战斗机每架得用408公斤稀土,传感器、磁铁、制导系统都得靠它。弗吉尼亚级核潜艇更夸张,得4173公斤,声呐和推进系统全指着稀土。美国军方上千套装备系统、两万多个零部件都离不开这东西,像导弹制导、反潜声呐、雷达阵列、航发涡轮、电子干扰器,哪样断了稀土都得歇菜。 问题在于,美国自己在这块太依赖中国了。2020到2023年,美国70%以上的稀土靠进口,中国是最大来源。加州有个MP材料公司能挖点矿,但提炼加工还得送中国,自己的产业链压根没建全。所以,中国一收紧稀土出口,美国的高科技和国防产业就得捏把汗。

中国为啥要管制稀土?具体干了啥? 2025年4月4日,中国商务部突然扔出个重磅消息,宣布对钐、钆、铽、镝、镥、钪和钇这七种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每笔出口都得逐项申请审批,理由是“保护国家安全和利益”,还搬出了《出口管制法》《对外贸易法》和《海关法》当依据。这七种稀土可不是随便挑的,全是高科技和军工里最稀缺、最关键的,卡在这儿,等于掐住了美国的命脉。 这一招直接把全球市场炸开了锅,美国首当其冲。生产线停摆,研发卡壳,F-35的生产线直接按了暂停键,硅谷的芯片厂也因为镝基磁铁短缺没法开工。雷神公司这些国防承包商交货期一拖再拖,五角大楼急得团团转。评估报告说得明白,如果中国彻底停供,美国的国防工业得瘫一半,军事准备和作战能力都得打折扣。

不仅美国急,日本和韩国这些盟友也跟着遭殃,他们的科技产业同样靠中国稀土吃饭。这一下,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暴露得一览无余,稀土成了大国博弈的新筹码。 美国咋应对的?慌不慌?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美国政府和企业可没闲着。国会赶紧拍板,扔了10亿美元下去,专门用来搞稀土生产和研发。MP材料公司加紧扩建加州的山脉通道矿山,但加工还是得靠中国,短时间内解不了燃眉之急。得克萨斯和内华达也冒出了几个试点工厂,拿了资助,可离量产还差得远。特斯拉跑去跟澳大利亚的莱纳斯稀土公司签协议,想多找点非中国货源。雷神公司则开始搞回收,从废旧电子产品里抠稀土,能省一点是一点。

外交上,美国也没闲着。国务卿飞去日内瓦跟中方代表碰头,桌上堆满了数据文件,双方你来我往谈了好几轮。美国这边提出减点关税,换中国放宽管制。

全球来看,这事儿让各国都开始重新盘算自己的资源安全战略。稀土这玩意儿太关键,谁都怕被卡脖子。国际关系也因为资源依赖变得更复杂了,合作和博弈掺杂在一起,谁也不敢掉以轻心。

《纽约时报》劝中国收回成命,还警告中国能让美国更痛苦,这可不是随便喊喊。稀土危机实打实展示了资源依赖怎么就能把一个超级大国逼得手忙脚乱。弗里德曼的社论讲得明白:中国有底牌,美国有软肋,但对话和合作才是出路。这事儿告诉咱们,现代社会靠科技吃饭,科技靠资源撑着,谁握着资源这张牌,谁说话就硬气。不过,长远看,光靠卡别人也不是办法,全球供应链这张网,谁也别想独善其身。

0 阅读:47
亦开怀说

亦开怀说

家国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