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学都不理解,古代经常闹饥荒,而大海里的渔业资源非常丰富,为什么古代人不到海里捕鱼捕虾来充饥呢? 再说沿海的老百姓,人少地还贫瘠,村子离海边动不动就几十里地,路也不好走,消息也不灵通。就算知道海里鱼儿多,那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捞不上来啊! 想当年,三十年前海里那鱼啊虾的,多得跟米似的,现在可好,快捞没了。倒退二十年,240马力的木船都算大块头了;再早几年,几十马力的小船,深海?想都别想!有时候海上漂着满满当当的海蜇,船小工具差,只能干瞪眼,捞不上来!老百姓能指望的,也就是退潮那点功夫,去滩涂上挖挖蚬子,捡捡海螺,就这还得看运气。 可话说回来,海边人也不多,好多地方压根儿没人住。盐碱地,种啥啥不长,湿气还重,村子都建在离海老远的地方,来回一趟得走好几个小时。那时候自行车都稀罕,交通工具少得可怜,想靠海吃饭,难啊!就算有人胆儿肥,敢往海边凑,也得头疼怎么保鲜的事儿。海鲜这家伙,娇气得很,一不小心就臭了。没有现在的高科技冷链,古人只能靠冰块吊着命,可那冰块贵得嘞,跟海鲜价格有一拼。所以,内陆的老少爷们儿想吃口新鲜海鲜,那难度,简直跟杨贵妃想吃口岭南荔枝似的,难上加难!不过,对于那些水里功夫了得的渔民来说,海鲜那就是自家的菜园子,随便摘随便吃,潜水摸个螺,大家分一分,小日子美得嘞。 时间一晃,冷链物流发达了,海鲜也成了咱老百姓餐桌上的常客。但您瞧,渔业资源却跟退潮似的,越来越少。想当年两三块钱一斤的皮皮虾,现在得七八十,为啥?还不是因为快被捕没了。以前滩涂上蚬子、海螺多得是,现在被游客们摘得那叫一个干净,连根草都不留。说到底,饥荒这事儿,就是人跟自然掐架掐狠了的结果。要是咱们还这么祸祸环境,以后的“饥荒”啊,那可就更吓人了!
古代十大顶级世族。
【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