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演员朱时茂说:“我把母亲接到北京后,没有邻居跟她说话,吃的东西她也吃

戴梦维微微 2025-04-18 15:55:10

2017年,演员朱时茂说:“我把母亲接到北京后,没有邻居跟她说话,吃的东西她也吃不习惯,有次我请她到餐厅里吃饭,请她吃蛤蜊肉,她就问这个多少钱?我说这个好像是两百多一盘吧。 在中国演艺界,朱时茂是一个被无数观众熟知的名字,他因电影《牧马人》一炮而红,也曾与陈佩斯搭档出演小品,为观众带来无数欢笑。 可是离开舞台上,他的身上其实藏着一段苦涩而感人的家庭记忆。 朱时茂出生在山东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家里兄弟姐妹多达十个。 那个年代,温饱都是问题,更别提什么教育和未来的规划,孩子们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在泥泞的小路上奔跑,在黄土中翻滚,一日三餐全凭母亲用手掌一点点“抠”出来。 为了让孩子们活下来,母亲省吃俭用、日夜操劳,常常是自己饿着肚子,也要把碗里仅有的一点米饭留给孩子。 她不是一个文化人,但却有着最深沉的母爱,她也从来没有讲过什么大道理,却用行动告诉了孩子们:做人要坚强,要诚实,要有担当。 十个孩子,在她的操持下,没有一个掉队,全都靠着勤劳和意志力,一步步活出了自己的样子。 朱时茂是家中比较靠后的孩子,从小就比别人敏感些,爱观察,爱表演。 他回忆说:“小时候演什么都是在家里的土炕上练出来的,没条件,但我妈从不反对,甚至还在一旁看着笑。” 后来,他凭借出色的表现考入了人文大学,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逐渐在演艺圈闯出了一片天,但他的母亲一直是心头的牵挂。 等朱时茂事业稳定下来,他第一件事就是把母亲接到了北京。 他觉得:“妈吃了一辈子苦,现在该享福了。”可他没想到,北京对母亲而言,并不是天堂。 他曾在一档节目上回忆:“我把母亲接到北京后,没有邻居跟她说话,她自己也不愿意出门。她不会讲普通话,走到哪都不自在。吃的东西她也吃不习惯。” 有一次,他带母亲去餐厅吃饭,点了小时候一家人在海边摸的蛤蜊。 母亲夹了一块,犹豫着问:“这个多少钱?”朱时茂说:“好像两百多一盘吧。” 母亲一听,赶紧把筷子放下:“太贵了,别吃了,别吃了。” 她的眼神里,是一种深深的不安,那是几十年穷苦生活留下的印记,哪怕此刻身处北京的高楼之中,哪怕儿子早已衣食无忧,她依旧过不去心里的那道坎。 朱时茂那一刻的心情五味杂陈,他能理解母亲,但又感到无力。 他事业再大,也无法让母亲一下子适应这“陌生的好生活”。 她的心,永远留在那个土屋的灶台边,在那口老锅前守着一锅稀饭、守着孩子们吃饱。 他并没有责怪母亲,也从未后悔将母亲接来,朱时茂清楚,真正的孝顺不是让她吃山珍海味,而是能陪在她身边,听她唠叨几句。 哪怕每天就是一顿白菜豆腐饭,也比两地相隔的牵挂来得真实、踏实。 在母亲的陪伴下,朱时茂的事业越发稳健,他不仅成为电影界的实力派演员,还开始涉足导演、制片等领域。 他拍摄的作品注重现实、充满人情味,许多观众都能从中看到普通人生活的缩影。 而这份对“普通人”的体恤,恰恰来自他最真实的家庭背景。 他从不掩饰自己的出身,也从未觉得那是一种“低人一等”的标签。 相反,他一直以母亲为荣,以她含辛茹苦、咬牙坚持的那股劲头为力量的源泉。 朱时茂说:“我妈没念过书,但她是我一生的老师。” 他曾在多个采访中提到母亲时眼圈泛红,言语间满是感激和愧疚,愧疚的是,等他有能力报答时,她已渐渐老去,很多事情都来不及了。 信息来源:你好生活家(2017年)

0 阅读:4
戴梦维微微

戴梦维微微

戴梦维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