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一老者路过福建一尼姑庵,突然发现一张脏污供桌,竟是黄花梨木!便花24

爱吃凉历史 2025-04-18 17:54:13

1992年,一老者路过福建一尼姑庵,突然发现一张脏污供桌,竟是黄花梨木!便花24.8万从村支书处卖下,哪知转手后却卖出1.15亿! 陈秋生,1968年出生在福建莆田,一个木雕手艺出名的地方。他家祖上靠木匠活儿吃饭,尤其是他爷爷,做过不少寺庙里的佛像和摆件。陈秋生小时候常跟在爷爷身边,摸着木头看他干活,慢慢学会了分辨各种木材。松木软乎乎,楠木有股香味,黄花梨则是那种油润的纹路,摸起来特别有质感。这手艺和眼力,后来成了他闯荡古董圈的底气。 上世纪80年代末,古董家具市场开始火起来。莆田因为木雕传统,吸引了不少外地商人,尤其是仙游那边的人,专门跑来收老物件。陈秋生瞅准机会,给这些商贩当起了向导。他骑着辆破自行车,带着人走村串巷,敲开农家大门,指着一堆旧桌子旧柜子说来历。忙活一趟能赚几块钱辛苦费,偶尔还能听商人聊聊家具的年代和价钱,时间长了,他的见识攒了不少。 几年跑下来,陈秋生攒了点本钱,决定自己干。他在莆田城边租了个小摊位,摆上从乡下淘来的旧家具。有些椅子缺条腿,有些柜子裂了缝,他拿砂纸磨一磨,涂点桐油修补,再卖给城里喜欢老物件的人。生意不大,但让他对木料的眼力更准了,尤其是黄花梨这种稀罕货,他一眼就能认出来。 1991年冬天,陈秋生去了莆田荔城区新度镇善乡村,想找几户人家收点东西。他走到善现堂尼姑庵,这地方不大,周围是田野,土墙矮矮的。大殿里供着尊木雕观音像,漆都掉得差不多了,香炉里插着几根烧剩的香。他一眼就注意到正中间那张长桌子,上面堆满杂物,灰尘厚得像盖了层毯子。他凑近一看,擦掉点灰,木纹细腻得像水波,颜色深红带金黄,拿小刀刮了点木屑一闻,香味淡雅又独特。 这桌子来头不小。据说好几百年前出自莆田横塘的彭氏家族,用一整块黄花梨木打造。彭家后来不行了,桌子卖给了本地木材商郑氏。郑氏没舍得出手,留着留着就捐给了村里。村里人拿它干啥的都有,碾米时当垫板,食堂里当案板,桌面上的刀痕和磨损都能看出历史。这么个宝贝,就这么在尼姑庵里落了灰。 陈秋生看准了这是个真家伙,找到村支书谈价钱。支书也不含糊,知道这桌子值点钱,但村里穷,留着也没啥用。陈秋生开了24.8万,支书合计了一下,觉得能给村里换点实惠,就点头了。交易定了,村里开了大会,大家伙儿都同意卖,钱到手后扣掉给尼姑庵的3.5万,剩下的按户分,每人拿了两千多块。 桌子卖出去没多久,麻烦就来了。那年6月,有人半夜撬开庵门,想偷桌子,可这家伙重289公斤,几个家伙折腾半天没搬动,只好作罢。第二天村里人发现后吓得不轻,从那以后晚上轮流守着。后来桌子被仙游的老付看上了。老付是个古董商,常年在乡下转悠,眼光毒得很。他检查完桌子,敲敲打打一番,跟支书谈了两天,从30万磨到24.8万成交。 老付买下后,雇了八个壮汉把桌子抬上卡车,盖上厚棉被运走了。之后桌子辗转到了台湾商人施辉煌手里,又被香港的伍嘉恩接手。她找人清理干净,木头光泽全露出来。后来这桌子卖给了一个美国商人,捐到了丹佛博物馆。2003年,收藏家马未都在博物馆看到这桌子,盯着上面的刀痕看了半天,估计心里也挺感慨。 2013年,这桌子上了拍卖会,以908.375万美元成交。到了2021年12月,再次拍卖时场面更火爆,竞价从5000万喊到1.15亿人民币,买家拍下后全场鼓掌。陈秋生那会儿还在莆田摆摊,报纸上看到这消息,手里的抹布停了一下,看了几秒照片,又继续擦他的柜子。后来他跟人聊起这事,总说那是自己头一回淘到真宝贝,虽没赚大钱,但好歹没让它烂在村里。 这张桌子从福建小村走到国际拍卖场,价格翻了几千倍,可村里人当初分那点钱早花完了。有人后悔卖得太便宜,有人觉得这钱救急也不错。陈秋生倒没啥怨言,他觉得自己眼光没白练,能认出黄花梨就够了。至于老付,靠这单赚了不少,可后来生意也不顺,听说欠了债跑路了。这事儿在当地传了好几年,有人说是运气,有人说是眼力,咋看都挺有意思。

0 阅读:0
爱吃凉历史

爱吃凉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