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8年,清军大将兆惠被困于叶尔羌黑水营。战报传至乌鲁木齐,参赞大臣富德大惊失

历史海大富 2025-04-18 19:51:52

1758年,清军大将兆惠被困于叶尔羌黑水营。战报传至乌鲁木齐,参赞大臣富德大惊失色。他立即组织3000人马,狂奔2000多里去和兆惠会合。 1758年,清朝正值乾隆年间,国家疆域扩张到顶峰,但西北边疆却暗藏危机。这一年,清军大将兆惠带兵西征,目标是平定准噶尔叛乱和大小和卓的割据势力。兆惠是个硬角色,军事能力强,胆子也大,之前在伊犁河一带打得叛军满地找牙。可这一回,他在叶尔羌黑水营撞上了硬钉子,被敌军围得水泄不通,粮食和援兵都成了问题。战报传到乌鲁木齐,参赞大臣富德一听,脑门都冒汗了。他太清楚兆惠的分量,这人不只是个将军,更是清廷在西北的定海神针。丢了兆惠,不光是丢面子,西北局势都可能翻车。 事情得从头说起。1755年,乾隆下决心收拾准噶尔部,派兵一路扫荡,到1757年基本搞定。可准噶尔头目死了,底下的人不服,小和卓霍集占和大和卓布拉尼敦趁乱在南疆闹独立。兆惠奉命南下,带着几千兵马去收拾这俩兄弟。开始还算顺利,他在阿克苏、库车一带连战连捷,敌军被打得抱头鼠窜。可到了1758年秋天,兆惠带兵追到叶尔羌,情况急转直下。和卓兄弟拉拢了当地武装,纠集了上万人马,把兆惠围在了黑水营。这地方地形复杂,清军人数又少,粮草补给跟不上,兆惠一下子陷入了死局。 战报送到乌鲁木齐时,富德正坐镇后方,负责粮草调度和援兵协调。他接到消息,第一反应是大惊失色,但没工夫慌张。兆惠被困,意味着整个南疆战线可能崩盘,朝廷多年的心血都得泡汤。富德不是光会喊口号的人,他立刻召集手下,盘点兵力物资。当时乌鲁木齐能动用的精兵不多,但富德硬是从各营抽调了3000人,配上马匹和干粮,准备奔赴叶尔羌。这3000人听着不少,可要穿过两千多里戈壁荒漠,还要面对敌军骚扰,风险高得吓人。富德没犹豫,下令连夜出发,摆明了要跟时间赛跑。 从乌鲁木齐到叶尔羌,直线距离两千多里,实际走起来更远。沿途全是荒山野地,风沙大、水源少,马匹和士兵都得咬牙扛。富德这支队伍不是随便凑数的,挑的都是能打能跑的精锐,可再精锐也架不住这种长途跋涉。路上还有和卓的游兵散勇骚扰,富德得一边赶路一边防备偷袭。好在富德脑子活泛,他派小股骑兵在前探路,自己压住大部队,稳扎稳打往前推进。这一路,士兵们累得半死,马也跑瘸了不少,但愣是没停下来。 再说兆惠这边,黑水营的日子不好过。敌军围了里三层外三层,切断了他的粮道,试图把他活活困死。兆惠手下兵力有限,估计也就几千人,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压力可想而知。他没坐以待毙,一边组织防御,一边派人突围送信求援。黑水营的地形虽然不利,但也有险要之处,兆惠靠着这些天然屏障,硬是撑了好些天。士兵们饿得啃树皮,武器也快用光,可兆惠没乱阵脚,他心里清楚,只要援军能到,就有翻盘的机会。 这场仗打得惊心动魄,其实也反映了清朝在西北的战略布局。乾隆年间,国家财政还算充裕,军队战斗力也不错,但疆域太大,后勤是个老大难问题。兆惠被困,暴露了清军远征补给不足的短板;富德救援,又体现了将领之间的默契和担当。当时南疆的和卓叛乱不光是地方割据,还牵扯到宗教势力和外部挑唆,平定它对清朝统一意义重大。兆惠和富德这次配合,算是给朝廷保住了西北大门。 富德带着3000人马赶到叶尔羌时,兆惠已经快撑不住了。援军一到,士气大振,两边夹击,把围困黑水营的敌军打得七零八落。和卓兄弟见势不妙,带着残部跑了,兆惠终于解围。这场仗虽然没彻底消灭叛军,但保住了清军主力,也让和卓势力元气大伤。后来,兆惠和富德联手继续追击,第二年就把大小和卓彻底收拾了,南疆这才真正安定下来。

0 阅读:572

评论列表

铁马冰河

铁马冰河

8
2025-04-19 21:12

按乾隆的尿性,丢了兆惠,有关将领都别活

阿萨德 回复 04-20 08:48
他没这个尿性,新疆到现在也不是中国的

历史海大富

历史海大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