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万历朝鲜战争,当时的日本全国拥有 40 万人左右的军队——这个数字放到当时的欧洲已经让人瞠目结舌了。
当时日本的军事实力,不仅在亚洲,放到全世界,也可以说是一流的。
然而最后,日本人收获了一场惨败。
1
1598 年 9 月 18 日,就在这一天,日本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丰臣秀吉逝世了。
丰臣秀吉的死讯在最初被严密封锁了,但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这个消息就开始扩散开来。
军心动摇。
其实日本军人的心里都很清楚:这场仗,是打不下去了。
这场仗,发生在朝鲜的国土上,但主要交战的双方,却是日本和中国。
日本当时处于文禄至庆长年间,所以日本称之为「文禄庆长之役」。
中国处于明朝的万历年间,所以中国称之为「万历朝鲜战争」。
丰臣秀吉 朝鲜称之为「壬辰倭乱」及「丁酉再乱」。
这是在甲午战争之前,中日两国之间爆发的最大的一场战争。
2
时间倒退 7 年,这个故事,要从 1591 年说起。
这一年,刚刚结束战国纷乱时代统一全日本的丰臣秀吉,有点坐不住了。
一方面,由于土地的分配不可能做到人人满意,原先各地的「大名」(诸侯)都有不同程度的怨言,丰臣秀吉不希望看到一个火药桶从内部爆炸,需要找到一个外部的宣泄口。
另一方面,从一个低级武士一跃成为全日本的最高统治者,丰臣秀吉经历了一个华丽的蜕变,可以说是谱写了一段日本战国传奇。
而这一年,他才 54 岁,他觉得他的征途不能止于日本列岛,而是星辰大海。
于是,这一年的 4 月,丰臣秀吉派人给朝鲜的国王,宣祖李昖(yán)送去了一封信:「日本丰臣秀吉,谨答朝鲜国王足下。
吾邦诸道,久处分离,废乱纲纪,格阻帝命。
秀吉为之愤激,披坚执锐,西讨东伐,以数年之间,而定六十余国。
……今海内既治,民富财足,帝京之盛,前古无比。
……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是秀吉宿志也。
凡海外诸藩,役至者皆在所不释。
贵国先修使币,帝甚嘉之。
秀吉入明之日,其率士卒,会军营,以为我前导。」
简单翻译过来就是,我丰臣秀吉,已经统一了日本,下一个目标,是征服中国的明朝,但打中国要经过你们国家,所以问你们借条道。
以当时很多人的眼光来看,丰臣秀吉的这个口气可能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什么?敢打明朝?
宣祖李昖立刻召集群臣商议,得出的结论是,你敢不敢打明朝,会不会打明朝,我们不管,但你问我们借道,其实是想打我们,这肯定是真的。
所以,朝鲜给日本的答复是两个字:不借。
丰臣秀吉到底想不想打朝鲜?当然想。
历史上,日本对朝鲜觊觎已久。
那他想不想以朝鲜为跳板,攻打明朝?也是想的,但把握不大,准备打一步看一步。
其实中国当时还不是丰臣秀吉的最终目标,他的最终目标是打下中国后,再征服印度。
这应该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这样狂妄的战争设想。
但当时日本为什么敢那么想?因为日本当时的军事实力确实很强。
当时日本全国拥有 40 万人左右的军队——这个数字放到当时的欧洲已经让人瞠目结舌了。
其中,装备火器的部队高达 6 万人。
同时,日本还有相当一部分重装甲骑兵,以及 1000 艘作战舰只。
当时日本的军事实力,不仅在亚洲,放到全世界,也可以说是一流的。
所以,在得到朝鲜意料之中的拒绝答复之后,丰臣秀吉立刻就开始调兵遣将。
到了 1592 年的 3 月,丰臣秀吉总共调集了 40 万水陆大军(其中 10 万为预备队,以当时日本的国力,确实是倾国一战了)。
1592 年 4 月 14 日,日本的先头部队在朝鲜的釜山登陆,开始攻击朝鲜。
一场涉及中、日、朝三个国家的大战,由此拉开帷幕。
3
战争才刚开始,朝鲜就垮了。
朝鲜宣祖李昖重文轻武,朝廷上下互相钩心斗角,人浮于事。
朝鲜当时的八道(「道」相当于我国「省」的概念)300 多个郡县,绝大多数都是没有任何守备部队的。
刚刚经过战国时代大小战争残酷洗礼的日本武士,在朝鲜如入无人之境。
日本的 9 个兵团在日本战国名将加藤清正、福岛正则、黑田长政、小西行长等人的率领下,如同砍瓜切菜一般,只花了 19 天就攻克了朝鲜的「王京」汉城,43 天后又攻下了平壤。
除了一些民兵在自发抵抗外,朝鲜正规军大面积溃败。
朝鲜八道,在短短一个多月里就全部沦陷。
仓皇出逃的李昖一直逃到了当时的中朝边境义州,和群臣一商议,觉得依靠自己的力量赶走日本人已经不可能了,唯一的办法就是「抱大腿」。
抱谁的大腿?当然是明朝的大腿。
当时的明朝,是朝鲜的宗主国。
于是,李昖开始连续不断地派出使臣向明朝求救,希望明朝尽快发兵,「抗日援朝」。
收到朝鲜的求援后,明朝朝廷上下也大吃一惊:朝鲜怎么垮得这么快?
因为朝鲜的溃败太过迅速,反而让明朝生疑:你是不是和日本勾结在一起,引诱明军主力入朝,然后一举歼灭,顺势入侵中国?
得知明朝的这个怀疑之后,朝鲜人也哭笑不得。
李昖只能继续不断派人去明朝求援,不仅递交正式国书,还让人分别游说明朝的尚书、侍郎、御史甚至太监,希望明朝能尽快发兵。
不仅如此,朝鲜还把日本发来的威胁书信原封不动地转交给明朝。
另一方面,明朝也没少做情报工作,比如派人确认朝鲜国王的真假,他们到底是不是真的在求援。
经过反复调查和沟通,明朝终于明确了一点:「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那个时候,明神宗——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万历皇帝,已经不再接见朝臣,把自己封闭起来了。
但他还是密切关注着外界的局势,通过谕旨的方式下达命令。
当时的明朝,处于张居正改革之后,虽然万历皇帝已经开始自我封闭,但整个国家的国力还是有底子在的——这也是当时的日本只能排到亚洲第二,绝排不到亚洲第一的原因。
于是,在万历皇帝的亲自点头下,明朝通知朝鲜国王李昖:我们愿意派兵过鸭绿江,帮你们打日本人。
1592 年 6 月 15 日,明朝的参将戴朝弁与游击史儒率领 1000 多人的明朝部队,开始渡过鸭绿江。
中国人出手了。
4
但是,中国军队加入战场后,也遭遇了一个「开门黑」。
1592 年 7 月 17 日黎明,明朝辽东副总兵祖承训(他的儿子就是后来抗清又降清的祖大寿)率数千明朝士兵开始攻击平壤城,结果天降大雨,明军的火枪统统失灵,再加上日军确实强悍,结果明军大败而归,祖承训率军退回鸭绿江。
第一场大仗就打得有点下不来台,作为宗主国,明朝也有点脸上无光。
不过,这场败仗也没白打,祖承训回国后,总结了一系列经验教训,主要有三点。
第一,没有粮草。
朝鲜根本无法提供给明朝军队粮草——事实上,朝鲜当时已经崩盘,根本找不到地方官员筹措粮草。
第二,朝鲜谎报军情。
可能是出于让明朝尽快出兵的目的,朝鲜大大低报了日军的人数,比如他们说平壤只有 1000 多名日军守卫,但交战后,祖承训发现对方至少有上万人。
第三,争夺指挥权。
朝鲜一直希望明军由朝鲜将领指挥,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
这和 300 多年后中国人又一次入朝援助作战,颇有相似之处。
虽然明军首战失利,但朝鲜的使臣们还是没有放弃努力,他们生怕明朝就此撒手不管,所以还是频频游说明朝朝廷上下,希望明朝能够继续派兵,即便派个几百人过去壮壮声势也行。
这个时候,明朝却派出了一个会讲日语的商人,名叫沈惟敬(他是这场战争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后面还会登台亮相),去和日本人议和了。
这无疑把朝鲜人给吓了个半死:你们议和了,我们的国家可就没了啊!
但明朝的议和,其实是假的。
在了解到日本派的军队绝非朝鲜人口中的「几千人」,而是数十万人,准备对朝鲜发动「灭国战」之后,明朝知道不能那么轻易地派几千人应付了事了。
与日本人「议和」,其实就是在拖延时间。
明朝一方面筹措粮草(明军认识到只能自带干粮入朝作战了),一方面调集兵力,最重要的是在等待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当时的明朝名将李如松。
1592年9月,明朝的各方面准备都差不多了,沈惟敬也得到了消息:差不多得了,回来吧,我们要动手了。
当时的李如松,正率领辽东的精锐铁骑在宁夏平叛,需要平叛之后再率军入朝 这一次,明朝集结了7万大军(号称 10 万),于 1592 年年底开始横渡鸭绿江。
用户10xxx04
明朝还是硬气,不仅又一次夺回汉族的地位,对外又很有战略眼光,可惜文武内斗严重,尤其文人把持朝政,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
亲亲我的宝贝 回复 04-19 20:32
硬气个屁,敌人一打来,成片的投降,否则也不会灭亡!如果说敌人强大,打不过投降也说的过去,敌人远比自己弱小,居然也投降!
朝花夕拾
40年后亡于1-2万人起家的奴尔哈赤,讽刺不
凝视远方 回复 04-19 13:53
有什么好讽刺的没有加外患而且灭掉明朝的主力的是汉人军队,所以满清入关后才会防汉
朱古力 回复 04-20 00:32
明朝亡于李自成,要不是吴三桂,满清进不了山海关
用户10xxx04
棒子南北都一个鸟样,又菜又要面子,败军之师还想指挥权。怪不得后来的美军不给南朝鲜指挥权!
司徒有虚名
日本在当时,与大明有很大的差距,大明铁骑在当时还是无敌的
不知晦朔 无意春秋
小日子当时有个大名的义子海拔1米7,被誉为巨人。丰臣秀吉1.35米,人送外号猴子🐒。😂真不敢想象他们身披重甲垮上战马的样子。
涛哥
丰臣秀吉以为明朝边军也跟倭寇碰到的卫所军一个鸟样,明军体验到敌人火器的厉害,日本人第一次见识到真正的骑兵的厉害,朝鲜战后派兵去日本登岛抢钱抢女人。
掩饰‘那吢痛
可惜了萨尔浒。就是不知道准备好。
用户10xxx70
尤其土木堡两万灭50万!大明战神!
胡春凯
明朝该亡
用户10xxx48
当时日本的火绳枪确实比明朝的先进 装备数量也比明军多了不少 但是明军有重火力火炮优势 还有不少的佛朗机
行者如风、斌哥
搞笑,明朝是奴隶制度,闭关锁国,不灭没天理
水韵霓裳 回复 04-19 20:22
蛮夷发傻子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