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妄想威胁他国别买中国货,是其在贸易领域黔驴技穷的疯狂表演,将美国霸权主义的丑恶嘴脸与决策层的混乱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表面上暗示降低对华关税,背后却谋划“借刀杀人”的围堵策略,这种自相矛盾的行径,暴露的不仅是政策逻辑的混乱,更是对国际秩序的公然践踏。
特朗普团队的如意算盘完全背离市场规律。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当下,中国早已成为全球产业链的核心枢纽,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主要贸易伙伴,在机电、纺织、新能源等领域构建起无可替代的优势。例如,东南亚国家依赖中国的电子元器件发展制造业,欧洲车企需要中国的动力电池支撑新能源转型,美国盟友与中国的贸易规模持续扩大,根本原因在于合作带来的互利共赢。美国强行要求他国“二选一”,本质是将全球产业链当成政治博弈的筹码,最终只会迫使这些国家重新评估与美国的合作价值,甚至加速“去美国化”供应链的形成,反噬美国自身的经济利益。
这种霸凌手段堪称对国际秩序的公然挑战。美国以“二级关税”威胁、用“关税减免”利诱,逼迫他国充当遏制中国的“马前卒”,不仅违反WTO自由贸易原则,更撕下了美国长期标榜的“公平贸易”伪装。墨西哥官员对美方要求提高中国电动汽车关税的抵触,多国对美国“胁迫式谈判”的疑虑,都在证明美国的单边霸权行径已不得人心。这种将经济问题政治化、用霸权逻辑取代市场规则的做法,正在加速美国国际公信力的崩塌,让盟友看清美国为私利不惜牺牲伙伴利益的真实面目。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特朗普降低关税的表态与施压他国的行动形成鲜明反差,暴露美国决策层的混乱与短视。前者或许是意识到贸易战对美国农业、制造业的反噬,或是为大选争取民意的权宜之计;后者则延续了极限施压的霸权思维,妄图用“长臂管辖”扭曲全球贸易格局。但无论是哪种盘算,都无法掩盖一个事实:美国企图通过破坏他国合作来维系霸权的时代早已过去,中国经济的韧性、全球市场的选择,终将让美国的围堵策略沦为国际笑柄。若美国不放弃零和博弈的陈旧思维,等待它的,只会是更多盟友的背离与国际影响力的加速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