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37年,毛主席的警卫员一次擦枪走火,子弹“砰”一声射进了毛主席的房间,差点酿成大错! (信息来源:文汇客户端2020.9.3党中央进驻北平,超时值岗的哨兵枪走火,子弹穿过窗户从正在洗脚的周恩来头顶飞过……) 历史的长河中两次枪响,令人难忘,一次发生在延安的窑洞里,另一次在西柏坡的农家小院中,枪声惊扰了领袖的思绪,也警示着时代的潜在危机,两次都是意外走火,幸运的是都没有酿成大祸,然而,两位伟人面对同样情况的处理方式却大相径庭,引人深思,是什么导致了这两次意外的发生,这些不同的处理方式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领导艺术? 1937年延安的清晨,宁静气氛被突然响起的枪声打破,警卫员李长培保养一支新配发的枪,但他一时疏忽,忘记检查枪膛里是否还有子弹,他不小心碰到了扳机,子弹穿透了窗户纸,射入了毛主席的房间,当时,毛主席刚刚躺下休息,如果他还在工作,后果不堪设想,会非常危险。 毛主席突然醒来,非常吃惊,连着说“太危险了”,但他没有过于责怪李长培,只是要求他写一份检讨书,数年之后,西柏坡,解放战争即将胜利,党中央准备迁往北平之际,周副主席的住所也发生了一件惊险的事,警卫员小张非常紧张,操作不当枪支走火,子弹擦着周副主席的头皮飞过,打中了屋顶。 听到枪声,警卫们很快冲过来,夺下了小张的枪,小张一下子瘫坐在地上,懊悔地哭泣不止,周副主席神情镇定地把他拉起来,轻声安抚,这两件事看着像是意外,实际上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李长培是刚入伍的新兵,对枪的使用还不熟悉,加上第一次拿到新枪,容易激动,注意力不集中,导致操作失误,而小张的枪走火,是因为当时气氛很紧张,工作压力也很大,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下容易发生意外。 新组建的部队需要补充大量兵员,很多战士缺乏站岗执勤的经验,领导特别强调“这里是最前沿,是战斗的核心区域”,硬性要求所有岗位必须子弹上膛,战士们长期得不到充分休息,精神状态非常紧张,意外事故因此频繁发生。 毛泽东对待警卫员犯错这件事,并没有想着追究责任,而是把目光放在以后,思考怎样才能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出现,这种着眼未来的处理方法,显示了他的高超领导能力,周恩来的做法则体现了另一种领导智慧,他没有责怪犯错的小张,而是批评了相关干部,认为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工作方法不够妥当。 他强调,警卫工作需要灵活应变,不能墨守成规,要随着情况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他还指示编写新的培训材料,以此来提升部队的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 西柏坡时期,部队人员结构有了明显变化,新入伍的战士数量增加,实战经验相对不足,这和延安时期经验老道的警卫队伍形成了对比,另外,当时思想教育过于强调紧张感,反而带来了潜在的安全问题,“睡觉也要睁一只眼”以及“一律上红子”的规定,表面上看提升了警戒水平,实际上加大了战士们的心理负担和身体疲劳,更容易引发意外情况的出现。 周恩来很快注意到问题的关键,并迅速调整策略加以完善,这展现了他深远的战略目光,以及对士兵们体贴入微的关怀,这两起事件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新时代警卫工作需要更新理念,除了重视安全防范,更要关心工作人员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将安全意识与对人的关怀结合起来,此外,还需要完善规章制度,加强人员的专业培训,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因操作不当或经验欠缺引发安全事故。 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持续创新,这样才能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难题,两位伟人处理问题的方式虽然不同,但都展现了他们非凡的领导才能,为后人留下了极其重要的经验教训。
毛主席是如何评价周总理的?他说:“我的接班人第三个是周恩来,这个同志在国际活动方
【3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