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访俄时接受访问,提到当前中俄关系时,他说两国始终坚持着“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原则,强调两国合作“没有禁区,但有底线” 。事实上,自从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中俄关系一直都受到国内外的密切关注,中国作为俄罗斯的友好盟国,会一直保持中立的态度吗?如果换过来,中国爆发战争,俄罗斯又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关于这样的猜测此起彼伏。
事实上,中俄关系历经了百年风雨,既有沙俄时期的领土争端,也有苏联时代的意识形态同盟与对抗,最终在冷战后成功走向了“新型大国关系”。然而,国际局势瞬息万变,谁也不能保证在极端情况下会发生什么。下面我们就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视角,剖析一下中俄关系的本质,并探讨一下一旦爆发战争,中国真正能倚仗的到底是谁。
中俄两国互为最大的邻国,有着三百多年的交往史,尽管现在的中俄关系十分亲近,但起点却充满了苦涩。19世纪50年代,沙俄利用清王朝的衰弱,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段历史至今仍然是两国关系的隐痛。十月革命后,苏联虽支持中国革命,但斯大林时期的“大国沙文主义”仍令两国龃龉不断,屡现裂痕。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关系一度进入了“蜜月期”,在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后,苏联就援建了中国156个工业项目,为中国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但1960年代中苏因意识形态分歧决裂,爆发了珍宝岛军事冲突,两国关系跌至冰点,甚至一度到了要兵戎相见的地步。
好在苏联解体后,这一切迎来了新的转机。1991年《中国与苏联关于国界东段的协定》的定数,两国以法律形式划定边界,为后续合作扫清了障碍。五年后,中俄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决心成为好邻居、好伙伴。在这样的友好氛围下, 双方在各个层面的合作都开始了不断深化。 俄罗斯作为军事大国,对华军售是两国关系的重要支柱,前期中国很多军事装备都是从俄罗斯引进的,在填补了中国国防现代化空白的同时,也帮助俄罗斯的军工企业得到了发展。当然,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强盛,后面中俄的军事技术合作就从单向输出变成了联合研发。
至于经济,能源合作是中俄关系的“压舱石”。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的制裁迫使俄罗斯加速“向东看”,中俄天然气管道“西伯利亚力量”在2019年投产,据分析,2025年输气量预计达到每年980亿立方米,占了中国进口量的四分之一。中国也积极向俄罗斯输送各类产品,2023年双边贸易额达到了惊人的2400亿美元,远超定下的2000亿美元目标。
除开实质的利益合作外,中俄在政治战略上也保持着协同关系,比如说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中俄曾经多次联手否决西方提出的不合理议案,是国际秩序中抗衡单边主义的重要力量。而日渐常态化的联合军演和战略威慑更是将两国关系推上了新台阶。 不过,尽管中俄合作日益紧密,但历史教训和利益分歧始终存在,俄罗斯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始终保留核心领域,而中国在无人机、电子战等领域的技术超越,无疑也让俄方产生了竞争焦虑。
不难看出,尽管中国与俄罗斯的合作关系紧密,但大国间的援助永远以自身利益为前提。历史证明,即便是在苏联鼎盛时期,他们对华的援助也始终伴随着控制意图;冷战后俄罗斯的对华军售,更多是经济利益与技术交换的产物。而2022年俄乌冲突的爆发,进一步验证了大国援助的局限性。尽管西方对俄实施全面制裁,中国始终秉持着“中立”的立场,并未向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仅维持正常的经贸往来。事实上,这一选择并非出人意料,而是基于对国家核心利益的清醒判断。正如俄媒所言,中俄协作的底线在于“不损害自身安全与发展”。由此来看,如果未来台海或南海爆发冲突,俄罗斯可能会为我们提供情报、装备等支持,但直接参战的可能性极低。
有人说了,除开俄罗斯,还有巴基斯坦以及朝鲜两个盟友。没错,作为中国的传统友好国家,巴基斯坦和韩国都与我们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并且在意识形态上大家都有着一定的趋同性。一旦爆发战争,他们很有可能会站在中国这一边。这个猜测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别忘了,朝鲜一直以来都表现得非常低调,专注“闭门造车”,基本上不掺和国际事务;而巴基斯坦则常年被卷入邻国战争中已经自顾不暇。所以,一旦中国需要帮助时,很难说他们愿不愿意或者说能不能帮上什么忙。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真心依靠的只有谁呢?对于这一问题,很多专家都有不同意见,其中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观点就是:我们的盟友始终只有两个,那就是自己的军队和人民。
毛泽东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论断,至今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前面有提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的156个工业项目援助为中国奠定了国防工业基础,但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后的困境,也让中国痛定思痛,走上自主创新之路。从仿制歼-7到自主研发歼-20隐身战机,从购买“瓦良格”号到建造国产航母山东舰,中国军队的装备体系已经实现了从“依赖引进”到“自主可控”的跨越。2024年,解放军现役装备中90%以上为国产,并且其作战体系还融合了俄式装备的厚重与美式技术的灵动,充分体现了独特的“中式合成化”模式。
不过,军队的现代化不单单只是看硬件,更要重视作战理念的与时俱进。中俄“海上联合”“和平使命”等系列军演,表面上展现了两军协同能力,实则暗含了中国对俄式战术的扬弃。例如,在2024年“联合利剑-2024B”演习中,解放军信息化指挥系统与俄军传统机械化部队的配合,凸显了中国在战场感知、数据链整合和精准打击领域的领先优势,让全世界为之瞩目。俄罗斯一位退役将领还评价:“解放军已经从学生变成了平等的合作伙伴,甚至将来在某些领域还可能成为导师。”
当然话说回来,真正的国防根基不仅在于武器,更在于人民。在我们悠长的历史岁月中,无论处于什么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国人民总能迸发出令人难以想象的能量,度过难关。抗日战争中,“地雷战”“地道战”的智慧凝聚了民众的力量;抗美援朝时,数百万志愿军战士以血肉之躯对抗钢铁洪流,印证了“民心即长城”的真理。而这些历史的启示在当代也依旧鲜活:汶川地震中15名空降兵冒死盲跳震中、新冠疫情中4.2万名医护人员逆行武汉、郑州洪灾时市民自发组成“人链”救援被困者……这些场景无不彰显,当国家危难之际,民众的凝聚力能瞬间转化为磅礴战力。
更值得夸赞的是,中国从中央到基层的垂直响应机制,将民众的心牢牢地凝聚在了一起。2024年东南沿海某次跨军区演练中,48小时内就完成了200万民兵的集结与物资调配,这种效率远超单纯依靠职业化军队的国防模式。 强有力的国防实力再加上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可以说,中国现在已经不惧任何挑衅与恶意,不管是持久消耗的贸易战、关税战,还是短兵相接的热武器战,现在的中国不愿打,但也绝不怕打。
总而言之,无论是俄罗斯还是巴基斯坦亦或是朝鲜,这些“好邻居”“好伙伴”的友谊我们不能否认也不会放弃,但对中国而言,真正的安全从来都不需要寄托于他国的承诺。从“两弹一星”打破核讹诈,到“东风快递”构建战略威慑;从“北斗”挣脱GPS枷锁,到“福建舰”驰骋深蓝,每一步跨越都是自主力量的沉淀。而当14亿人凝聚成“命运共同体”,任何外部的风雨都将成为淬炼民族精神的薪火。当然,在未来,我们仍需不断加强自身实力,同时也要积极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共同建筑起国家的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