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解读非常学术,有工程师色彩和用户洞察!
我补充一个角度:
咖啡和茶都是传统饮料。都有巨大的流行潜力。
核心区别在我看来,咖啡能这么流行,核心是完成了“现代化转型”。操作机器化+产品标准化+视觉时尚化。
1 咖啡机代表了机器化。几十秒钟,能高品质完成新鲜现磨咖啡的制作。机器本身像机械艺术品,非常漂亮,有气质,就像室内的小哈雷摩托。
2 美式、拿铁、意式浓缩、Long Black、摩卡,名字虽然多,但其实清单的长度有限。消费者毫无困扰。这些名字几乎都是社会通用的约定名字,不是星巴克或者麦当劳的专利。
这促进了配方知识的共享、产品的标准化、培训的容易、最重要的是消费者有共识。
你在全球走进任何一家店,说我要一杯“美式”,他们就给你做一杯美式。(当然,在意大利要冒着被人嘲笑和鄙视的风险,在澳洲似乎人们也不使用这个词,但有Long Black作为极为类似的替代品)
茶就没这个能力了。走进任何一家茶饮店,不管是传统茶饮店还是喜茶这样的新派品牌,对于不是很专业的消费者,很痛苦的事情就是学习理解复杂的菜单。
上周末刚约了两位上海汽车产业的大哥大姐一起周末喝茶。我和文翰都不懂茶,我们看了5分钟菜单,非常认真仔细,最后点的是一样的,都叫“随便”。
3 包装时尚化就不必多说了。
咖啡店的颜值平均是很高的。明明是帮助生活提神、加强办事效率的工具产品,被包装成了“小资、文化、悠闲”这些和产品真实功能实际上几乎背道而驰的气质。
这方面全球最成功的就是星巴克,自称“第三空间”,名头很大。人生有三个重要的停留的空间:你的家、你的办公室,以及所有你遇到的星巴克。
茶行业一直没有人做出“现代咖啡机”,“现代化的产品标准化和名称体系”,“现代化的视觉与消费场景体验”。
我觉得,类似喜茶这样的公司也帮助茶向前走了一大步,尤其在第三点上。
但问题是几乎已经不是茶了,而是“水果+糖+芝士+色素+各种添加物”,茶只剩下一点点。
我喝咖啡比茶多十倍。其实我很想成为Jacky说的有钱人,饮茶。
但真的没有很多合适的选择。
茶行业的朋友需要努力啊!期待中国出一个茶巴克,出一套现代化茶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