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方米天然气能创造多少价值?国家统计局给出答案:在川渝地区,每1立方米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可直接撬动8.61元GDP增长。这串看似抽象的数字背后,是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以下简称“西南油气田”)深耕四川盆地60余年的厚重答卷。
从冬季供暖的万家灯火到助力万亿级化工产业集群的崛起,从高原乡村的温暖教室到国际赛场的“绿色火炬”……作为肩负中国五分之一天然气供应的能源央企,西南油气田用一张覆盖能源安全、经济发展、民生福祉的立体网络,写就了一本有温度的“民生账本”。
1亿家庭3亿人的“气量账本”
入夜的川渝地区,火锅店里蒸腾的热气与输气管道中奔涌的气流正跨越时空相遇。
“2024年的冬季,高峰时段单日供气量超过1.4亿立方米,能填满56000个标准游泳馆。”西南油气田调控中心负责人指着大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解释道,相当于每秒钟就有1620立方米天然气涌入七万公里管网。
如今,西南油气田这样的保障能力正在重塑区域经济格局。去冬今春,西南油气田较上年度增供天然气超6.0%,有力支撑了气暖川渝。
特别是在川南、川中重点上产区块,西南油气田加快推进长宁页岩气稳产工程、天府致密气上产工程等,入冬前完成新井投产超266口、冬保期间投产新井148口,实现天然气新增产量同比增长超18.5亿立方米。
“没有天然气,就没有‘好戏’。”谈到西南油气田对企业发展的支持,四川金象赛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十分感慨,“去年以来,金象化工投资建设的年产30万吨氰胺项目陆续投产。项目开建以来得到了西南油气田的大力支持,不仅多次组建队伍奔赴现场实地调研、组织讨论,还为我们自主建设的输气管道提供技术服务和维护服务。”
除金象化工外,西南油气田公司还为四川天华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化肥用户供应原料天然气。2023年11月至2024年3月,西南油气田为辖区内化肥企业供应天然气约1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4.6%,为春耕备耕农业用肥提供充足的原料气源。
据统计,自20世纪末以来,西南油气田胸怀“开发一个气田,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的责任与担当,逐步建成以天然气为主的大型油气田,成为中国最早的天然气生产基地,也是中国第一个以天然气生产为主的千万吨级大油气田。按1户家庭日均用气量1立方米计算,2023年以来西南油气田年产天然气可满足超过1亿家庭、3亿人一年的用气需求。
另外,历时60余年,西南油气田累计天然气产量突破6800亿立方米,承担了全国五分之一的天然气供应任务。“十三五”以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GDP贡献值达1.7万亿元。
数字跳动间,“民生账本”也展开了新维度:在川渝地区,千余家大中型工业企业、1万余家公用事业以及2500余万家居民……西南油气田保障了川渝地区75%以上的天然气市场的安全平稳供应。
而更大的账目藏在产业链下游,在每立方米天然气创造的8.61元GDP中,部分转化为国家税收,更有部分沉淀为居民实实在在的收益。
年碳捕集量2.65万吨的“生态账本”
在攀枝花钒钛园区里,分布式光伏板在烈日下泛着蓝光,这是西南油气田首个“零碳配气站”的日常场景。
据了解,2024年1月17日,西南油气田首个光伏示范工程——攀枝花钒钛园区配气站分布式光伏项目及天然气余压发电设备正式投运,日均发电量超6000千瓦时,年减排二氧化碳约2000吨,节约标煤780余吨,这种立体减排模式,恰是西南油气田“气电风光氢储”战略的缩影。
事实上,“生态账本”上的数字往往令人惊叹。截至目前,西南油气田川东北天然气项目作为中国石油首个高含硫天然气开发合作项目,自2019年10月起已累计天然气商品量突破150亿立方米,能满足4100万个家庭一年的用气需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00万吨;油气田引入“智能级”能源管控系统,试点“节能瘦身”项目,使单位能耗碳排放系数同比下降1.1%;铜锣峡储气库通过利用采气期节流外输压力能进行压差发电、利用三甘醇脱水装置余热供暖等措施,项目实现年发电量达192万千瓦时,年节约冬季用电约16万千瓦时……但绿色转型的深意不止于此。
近年来,西南油气田紧紧围绕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加快推动能源绿色转型,统筹天然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协同发展,致力于打造“天然气+风光电、余压发电、伴生资源、氢能、CCUS/CCS”的绿色发展西南模式。
2024年,西南油气田新能源指标获取任务完成率均超过100%,项目建设初具规模。累计获取地热供暖面积208万平方米、风光79万千瓦,建成清洁电力装机13.1万千瓦、碳酸锂产能63吨/年,生物天然气产能800万立方米/年,CCUS的碳捕集能力2.65万吨/年。
在西南油气田公司卧龙河气田茅口组气藏,中国石油首套CCUS-EGR碳捕集模块建成投运,运用化学吸收法对尾气处理单元排出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不仅实现了CPC-3低压低浓度碳捕集专利技术的转化应用,还为持续推动传统能源产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技术+经济”双可行性样本。
如今,2.46亿元的生态环保投入正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优势。在眉山、乐山、自贡等地,西南油气田积极落实“煤改气”政策要求,加大天然气供应,助力70余家陶瓷企业顺利完成绿色转型,推动陶瓷产业迈向绿色发展的新高度。其中,扶持夹江陶瓷产业发展,现已形成全国四大陶瓷产业集群之一的西部瓷都。
同时,西南油气田提前布局生物天然气资源利用,推动以酿酒废水和农业有机废弃物为原料的生物天然气成功接入城市管网,获得国际可持续发展与碳认证(lscc)。2024年与中嘉沃尔沃公司达成生物天然气购销合作,推进龙泉汽车产业基地的清洁能源转化,促成出口加工型企业实现传统能源的“绿色利用”。
为响应环保号召,西南油气田还携手雅安市雨城区,推动部分茶叶企业入驻园区,助力合江镇11家茶叶企业由散乱污、小作坊模式向标准化、清洁化、规范化转型,实现了规模以上藏茶企业的清洁化生产。
此外,西南油气田依托投资建设的楚攀天然气管道,“缅气”累计输供量已突破10亿立方米大关,为攀枝花市三区两县超过95%的区域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天然气供应,助力当地能源结构改善。
在能源绿色转型和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西南油气田大力发展以天然气为主的清洁能源,助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源源不断的为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增添强大动力。
1.6亿帮扶资金的“振兴账本”
在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海拔4000米的翁达镇中心校,“蓝金教室”暖意融融,幼儿园的电暖气片安装到位后,2024年,这里的娃娃们过上了一个“暖冬”。这是西南油气田“宝石花开·福地色达”特色帮扶的一个注脚。
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草原深处。“这个4月,我们的土豆和紫皮大蒜就可以在这高海拔贫瘠的土地上播种了,在这20亩地上,历时5个月便会‘宝石花开’收获成果,结出累累果实。”翁达镇相关负责人脸上洋溢着笑容。
据了解,近年来,西南油气田立足涉藏地区特色资源,推动产业帮扶,依托色达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完善产业链,共捐赠资金300万元推进县域中藏药材产业、翁达镇紫皮大蒜和土豆种植等项目,助力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
这个乡村振兴的“账本”弥足珍贵:2012年起定点帮扶甘孜州九龙县,累计投入帮扶资金4300余万元,累计资助学生1780人次,建成了九龙县高级中学图书馆、多功能运动场,九龙县第二幼儿园、石油路、乌拉溪镇“秘境·桃源”农旅景区等一批惠民项目;连续27年对口支援重庆市开州区,推进了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旅游等领域40余个帮扶项目的实施;在色达县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数字的背后,是广大西油人的接力驻守。
不仅如此,西南油气田承担社会责任的内涵也在延伸。成都大运会期间,西南油气田保供用气点36个,独家供气主火炬塔,期间供应天然气38.4万立方米天然气……这些散落在时光里的数字,与8.61元的GDP贡献共同织就央企责任的经纬。
当人们将视角拉升至国家能源战略坐标,西南油气田的“账本”有了更深的意蕴。连续10年,产量实现年均近30亿立方米快速增长;川南页岩气田累计产气量突破800亿立方米,产量规模可以保障2.1亿户家庭、6.5亿人口一年生活用气;推进万米“深地川科1井”,叩开地球深部能源宝库……这些接续跳动的数字,是用创新书写的产业密码,更是一条充满温度的民生曲线。在这条曲线上,每个数据的成长都孕育着美好生活。(房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