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洞房之夜,郭沫若见发妻太丑,拒绝同房。就在他转身要走时,发妻拉住他苦苦哀求:给我个娃吧!郭沫若瞟了新娘一眼,依旧转身离开。
他心里郁闷极了,母亲说的漂亮温婉与眼前这个女子实在是挂不上边,本来他对这个婚事就极其不满,但是在母亲的极力促成下,素未谋面的两人还是成亲了。
没错,郭沫若虽然接受过新思想,对这些封建陋习极其鄙夷,但是那个年代的旧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并不是仅凭他就能抗衡的。那个时代很多文人都是如此,连鲁迅、郁达夫都没能躲过这样的安排。
同样的,他的妻子张琼华也没能躲过“裹足”的命运,这让本就不漂亮的妻子在他心中的形象更是大打折扣。
看到这样的妻子,郭沫若的兴致全无,叹气之后便出门了,对于张琼华来说,被独留在新房当中是巨大的打击。
她根本不敢想象别人知道这件事后会怎样诟病她,因此,在丈夫走后,她掩面哭了好久,一夜无眠。
但同样郭沫若也没有睡好,他的期待落空使他心中烦闷,因此他一夜都在考虑着自己今后的道路,无疑,对他来说求学就是必须要走的路。
第二天,郭母看着哭肿了眼睛的媳妇和一脸不情愿的儿子,也是无奈叹气,对着儿子说:“新婚之夜你让琼华独守空房,以后她还有什么脸面见人呢?”
可是郭沫若却不觉得自己这事办错了,对他来说,与旧思想旧封建做抗争是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况且洞房本来就是要因情而动,没有感情的婚姻怎么能发生关系呢?
于是便对母亲说到:“这样的婚姻并不是我想要的,成婚是我最大的让步了,您不能要求我事事顺从。”
其实张琼华清楚丈夫的想法,而她只想让丈夫留一个孩子,也算是尽一尽夫妻的义务,给自己留个念想。
但是这样的愿望并没有实现,郭沫若反而对这样的想法非常抵触,他想要的并不是在旧思想下一味顺从,让步的女子,而是面对封建敢于发出自己声音,努力抗争又具有勃勃生命力的女子。
所以,没多久他就决定出国求学,他心中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埋着浪漫主义的种子,这次的求学,也即将促使一个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伟大文学家的诞生。
这时候的郭沫若深知亲人对自己理想的不认同,因此跟家里的书信来往并不多,里面几乎很难见到有对妻子的关心和嘱咐,可尽管这样,张琼华依然恪守本分。
因为,在她第一眼见到郭沫若的时候,她就不可抑制的动心了,那是她第一次见到那样神采飞扬,志得意满的男子,而这一动心也使她在这段婚姻当中更加不幸。
因为她的思想当中没有反抗的因子,从小她就在等待命运的安排,家里说什么她就做什么,婚姻如是。
当她看到丈夫的那一刻心中是雀跃的,但是她不知道的是等待她的将是数不尽的孤独和悲苦。
她并不悲观,反而坚定地认为自己的丈夫总有一天会回心转意,只要自己做好分内的事,一切都会变好。
而张琼华就守着心中的这一份纯真,在郭家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所以,每一次郭沫若寄回来的信她都细心的收好,对待长辈也从不敢懈怠。
郭夫郭母也真正的将她当做自己的女儿,以至于当郭沫若多次提起想要离婚时,他们都坚决反对。
而郭沫若当然会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他留学之时追求了一位当地的护士,两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儿女双全,对于郭沫若来说,这才是他想要的生活
全然忘记了在家中侍奉公婆的原配,可以说,他们的婚姻仅仅是一个虚有徒表的空壳,而被束缚住的却只有那个可怜的“小脚女人”。
她这一生守着一个所谓的“郭夫人”的名分,实际上她却一无所有,最终也只能孤独的离开这个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