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安考进北京电影学院时,已经22岁了,同班同学张嘉译,还是一个刚满17岁的毛头小伙。因此,在生活上,王全安处处“关照”着张嘉译。 在北京电影学院校园里,72岁的张艺谋穿着一身清爽的白色服装,站在53岁的张嘉译身边,两位陕西籍艺术家罕见地同框,共同出席了母校的颁奖活动。这一幕让人不禁想起他们与另一位陕西籍电影人王全安之间交织的命运和故事。 那是在1987年,张嘉译和闫妮、刘奕君、王全安一起参加了北京电影学院在西安的招生艺考。当时年仅17岁的张嘉译凭借一段"提着砖头打架"的即兴小品,打动了考官,顺利被北影表演系录取。而那年,闫妮落榜,只能在第二年补习后转入西安财经学院。就这样,命运将这群陕西年轻人引向不同的道路。 王全安的北影之路却要比张嘉译曲折得多。早在张嘉译考入北影前,王全安已经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12岁那年,他赶上了上山下乡,但因为不适应农村生活,他找了个投机取巧的办法——让父亲托关系把他送进了歌舞团,成为一名舞蹈演员。苦练三年后,王全安跟随歌舞团到欧洲演出,转遍了大半个欧洲,不仅开阔了眼界,还谈了一个法国女朋友。 正是这段异国恋情改变了王全安的人生轨迹。这位法国姑娘是《老枪》的狂热粉丝,她带着王全安到电影发生地旅游,向他讲述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虽然王全安听不太懂,但他明白了一点:会拍电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不仅会让人敬佩,而且会让很多姑娘喜欢。就这样,王全安心中埋下了当导演的种子。 当时,王全安已被法国里昂电影学院录取,但在快入学时,他突然想通了一个问题:他想拍的是中国电影,想讲的是发生在中国的故事,在法国学习似乎不那么合适。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法国的学习机会,告别了伤心的法国女友,回国追寻自己的电影梦。 然而,回国后的王全安面临新的困境——他的理想大学是北京电影学院,但歌舞团不愿放他离开。面对这一障碍,22岁的王全安显示出了惊人的胆量和机智:他自己写了一封介绍信,贿赂楼下的刻章大爷刻了个假章,甚至一个晚上偷偷溜进档案室"拿走"了自己的档案。就这样,他以非常规手段成功跨入了北影的大门,成为了张子健、张嘉译的同班同学。 在北京电影学院的校园里,王全安和张嘉译的同窗岁月悄然展开。虽然同在一个班级,但22岁的王全安比17岁的张嘉译年长五岁,两人在生活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王全安总是处处"关照"着年幼的张嘉译,他们在宿舍里形成了深厚的友谊,王全安与另一位同学王全安甚至成了上下铺的室友,朝夕相处了四年。 在学校期间,王全安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与魅力。他不仅在学业上表现出色,还在感情生活中如鱼得水。当时的北影校花孔琳很快就被他追到手,这让许多同学既羡慕又惊讶。不久后,王全安又对性格强势的蒋雯丽产生了兴趣,最终还是成功把她追到了手。而张嘉译则专注于学业,为日后的演艺生涯打下基础。 1991年,王全安毕业后被分配到了西安电影制片厂担任副导演。虽然职位听起来不错,但实际上只是打杂的工作。他不甘心于此,埋头创作电影剧本,希望能够早日独立执导电影。在他与蒋雯丽分手后,王全安更加发奋图强,终于在1999年将自己打磨多年的剧本《月蚀》搬上银幕。这部电影让他一鸣惊人,获得了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国际评委大奖,奠定了他在第六代导演中的地位。 与此同时,张嘉译的发展道路则相对平稳。他在2000年选择离开西安电影制片厂,成为一名"北漂",投靠在北京已经有名气的导演孙浩。随着时间推移,张嘉译凭借扎实的演技和对角色的深刻理解,逐渐在电视剧领域站稳了脚跟,成为观众喜爱的实力派演员。 王全安在事业起步后,与23岁的余男结缘。两人强强联手,又合作了《惊蛰》《图雅的婚事》《纺织姑娘》等作品。特别是《图雅的婚事》,让王全安的名声达到了顶峰,也让余男获得了影后的称号。两人一度被视为中国电影界的新一代黄金搭档,仿佛预示着王全安将成为下一个张艺谋,余男则有望成为下一个巩俐。 然而,事业的成功似乎让王全安迷失了自我。2011年,他终于如愿以偿地拿到了《白鹿原》的执导权,为此他准备了9年。但令人意外的是,他最终选择的女主角不是相伴了10年的余男,而是刚刚离开周星驰的张雨绮。在《白鹿原》拍摄期间,王全安与张雨绮火速领证结婚,两年后还在马尔代夫补办了婚礼。
王全安考进北京电影学院时,已经22岁了,同班同学张嘉译,还是一个刚满17岁的毛头
沙滩留下脚印
2025-04-21 22:44: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