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著名收藏家赵泰来放弃中国国籍加入英国,在英国每天都以捡垃圾度日,所有人都对此十分疑惑,直到二十年后,他的秘密被揭开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7年的一天,23岁的赵泰来从姨妈郑月娥手中接过一串古旧的钥匙和一张泛黄的手绘地图,这位从小将他抚养长大的姨妈已经病重卧床,她用微弱的声音向外甥托付了一个惊天的秘密,那串钥匙不仅开启了两处神秘的库房,更打开了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文物回归传奇。 按图索骥,赵泰来先在广州老宅发现了堆满明清字画的地窖,但真正令他震惊的是伦敦郊区那座不起眼的仓库,当他推开尘封已久的大门时,眼前的景象令他屏住了呼吸:数不清的木箱整齐码放,里面包裹着六千多件青铜器、玉器和古籍,这些国宝级文物的出现,揭开了他家族久远的秘密。 原来,赵泰来的曾外祖父伍廷芳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外交家,曾任清朝驻美国大使和民国司法总长,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他目睹了大量珍贵文物被列强掠夺的心痛场景,于是,这位远见卓识的长者暗中收购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将它们秘密保存在英国的庄园里,并立下家规,要后人寻得适当时机将这些文物完整送回祖国。 姨妈郑月娥一生未嫁,默默守护着这个重大秘密,她深知这批文物的历史意义,从赵泰来小时候起就精心培养他,教他认识古董、鉴别真伪,那些关于瓷器花纹、青铜锈斑的耐心讲解,都是为了将来这一天的到来。 为了完成先人的嘱托,赵泰来展开了一场智慧与耐心的较量,当时的英国对中国文物出境管制极其严格,合法途径申请出境几乎不可能,经过深思熟虑,他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申请入籍英国,这个看似“数典忘祖”的选择,实则是为了以更便利的身份完成文物回归的使命。 他还精心设计了一个巧妙的计划:在当地注册了一家废品回收公司,平日里穿着工装在街头收集废品,以此掩人耳目,这种伪装不仅降低了外界对他的关注,还为文物运输提供了合理的掩护,当海关官员刁难时,他则凭借对法律条文的熟悉据理力争,化解了无数次危机。 接下来的二十年,赵泰来过着昼夜颠倒的生活,白天他是街头的废品收购者,夜晚则在仓库里认真清点和保护文物,每一件文物的包装都极尽考究:瓷器要裹三层稻草,字画需要放进特制的防潮筒,青铜器更要拆解分装,为了修复一个唐代陶俑的断指,他曾连续工作三天三夜。 这样的“蚂蚁搬家”式运送持续了很多年,每一批文物的运输都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行动,既要确保文物安全,又要避免引起怀疑,终于在九十年代末,最后一批文物安全抵达中国,六万多件国宝重回故土。 完成这项惊人壮举的赵泰来并未在喧嚣中逗留,他将全部文物无偿捐献给国家,随后选择在广东省博物馆担任一名普通的义务讲解员,当游客好奇地打量这位朴素的老人时,很少有人知道,他就是那个为文物回归奋斗了大半生的功臣。 如今,在博物馆的展柜前,那些经历了世纪漂泊的文物安静地诉说着历史,它们见证了一个家族三代人的坚守:曾外祖父伍廷芳运筹帷幄的远见、姨妈郑月娥一生的默默守护,以及赵泰来二十年的执着坚持,而那串看似普通的钥匙,不仅打开了尘封的库房,更启封了一段传奇的佳话。 信息来源:光明网《华侨6万件文物捐国家 如今在广州默默当“义工”》
1991年,著名收藏家赵泰来放弃中国国籍加入英国,在英国每天都以捡垃圾度日,所有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4-21 23:37:52
0
阅读:133
大哥
如果是真的,应该多宣传宣传。值得我们去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