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博弈棋局早已生变,日本白川方明:美国根本搞不定中国

青岚闻 2025-04-22 08:57:27

突然发现一个问题,最近互联网上又开始热议所谓的“美日广场协议”这个事情。 很多网友都在说,美国对华发起关税战,其目的是想让中国与美国签订所谓的“新版广场协议”。对于这种说法,我是完全不认可。 这么和大家说吧,中国不再是100多年前的中国,美国也不是曾经的美国。日本的综合国力,更是远远不及中国,谈什么所谓的“新版广场协议”?

关于日本为何要和美国签订所谓的《广场协议》,目前互联网上主要有2种说法。 第一种,1985年签署的《广场协议》被视为日本经济“失去三十年”的转折点。该协议表面上通过日元升值解决美日贸易失衡,实则导致日本资产泡沫急剧膨胀,最终因美联储加息刺破泡沫,陷入长期通缩与增长停滞。日本前首相竹下登曾自嘲“我的名字叫‘登’(日语中与‘升’同音)”,暗喻日元被迫升值的无奈。这一历史悲剧的核心在于:日本在国家安全上依附美国,被迫接受不对等协议;金融自由化进程被外部干预,导致资本流动失控。 第二种,1985年的《广场协议》常被视为美国“扼杀”日本经济的阴谋,但更深层的逻辑在于日本经济自身的脆弱性。协议签署后,日元对美元在两年内升值超过一倍,表面上是美国为削减贸易逆差而施压,实则是日本主动配合的结果。日本政府希望通过日元升值缓解国际压力,同时维持其出口导向型经济的扩张。然而,日本未能借此机会推动结构性改革,反而采取激进的货币宽松政策,催生资产泡沫,最终因政策失误(如1990年突然收紧货币政策)导致泡沫破裂,陷入长期停滞。 关键教训在于,日本的问题并非单纯由汇率升值引发,而是其僵化的金融体系、政商勾结的“铁三角”模式,以及拒绝改革的内生性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日本银行系统长期向低效企业输血,导致不良贷款堆积;政府依赖货币宽松掩盖结构性问题,最终自食其果。

中国对此早有清醒认知。日本央行前行长白川方明指出,中国深入研究日本教训后得出结论:任何类似“广场协议”的货币干预机制,都将对经济主权造成致命打击。这一反思已深度融入中国政策制定逻辑。 当前美国特朗普政府力推的“海湖庄园协议”,试图通过关税施压、汇率干预等手段复制“广场协议”模式,但中国与日本的根本差异决定了其不可行。

中日不可同日而语,就连美国现在都要惧让中国好几分。 直白点说,日本在国家安全和外交上高度依赖美国,1980年代面对美国压力时缺乏谈判筹码,被迫妥协。而中国拥有独立的政治和军事主权,经济规模已接近美国的70%,产业链完整性和国内市场体量远超当年的日本,具备更强的反制能力。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郑永年强调,中国经济的韧性源于“不依赖外部输血”的内生增长模式,2025年一季度对美出口逆势增长5.6%印证了这一判断。

美国国内现在一系列问题,等着特朗普团队去解决!特朗普团队在全球发起关税战,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想解决美国政府债务问题。 但是特朗普团队高估了美国的实力,特朗普政府虽鼓吹“弱美元”,但其减税、关税政策推高通胀,迫使美联储维持高利率,客观上支撑美元走强。这种政策内耗使美国难以协调一致的汇率干预策略。 美国商界与华尔街对“对华脱钩”态度分裂。苹果、特斯拉等企业依赖中国市场。目前美国国内经济因特朗普对华关税战,遭到了极大的反噬。

西方不亮,东方亮!美国国运走向衰落,这是历史的必然!而21世纪,则必然是属于中国崛起的时代。 美国国内为什么反对美国对华持续贸易战?因为美国也有不少明白人,他们知道美国对华的贸易战,输家是美国。 那为什么都在说中国能成为最后最大的赢家呢?这其实是有很多数据支撑的。 具体来说,2025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万亿元,内需市场成为抵御外部冲击的“压舱石”。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达65%,显示“内生驱动”模式成效显著。 跨境人民币结算占比从2015年的23%提升至2025年的38%,石油人民币、数字货币试点等举措逐步瓦解美元霸权。 高科技产业方面,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的“卡脖子”技术攻关取得突破,华为鸿蒙系统装机量超5亿台,构建起“非对称反制”能力​​。 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今天,中国正以历史清醒和改革魄力,书写不同于任何“广场协议”叙事的经济主权新篇章。 真正的经济强国,从不靠胁迫他国续命,而是以自身韧性赢得未来。中国已经为世界作出了榜样。

0 阅读:1230

猜你喜欢

青岚闻

青岚闻

家国天下事,事事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