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美国副总统万斯的专机降落在印度首都国际机场。与此同时,印度全国多地爆发抗议浪潮,农民联盟举着“反对美国农业殖民”的标语涌上街头,与警方形成对峙。这戏剧性的一幕,恰与中国驻印度大使徐飞洪日前的言论形成微妙呼应——“对美妥协退让无出路,中印有责任反对单边保护主义”。 万斯的首次访印之旅,本应是一场“战略伙伴关系”的庆典。白宫宣称,此行将聚焦“共同的经济和地缘政治优先事项”,而印度官方也表示,这是“回顾双边关系进展的良机”。然而,当万斯的妻子乌莎・万斯带着孩子们参观泰姬陵时,新德里街头的抗议声浪却打破了外交仪式的平静。全印度农民协会发起的全国性示威,直指美印即将签署的贸易协定。该协会主席拉梅什・库马尔在抗议现场振臂高呼:“美国要的是我们的土地和牛奶,而莫迪政府正在出卖农民!”就在万斯抵达前三天,中国驻印度大使徐飞洪在《印度时报》的专访中直言:“面对美国的单边主义,妥协只会让霸凌者得寸进尺。”
这番言论在印度舆论场掀起强烈反响。《印度斯坦时报》评论称,徐飞洪的话“戳中了莫迪政府的痛处”。事实上,印度为讨好美国已付出沉重代价:2024年莫迪访美时承诺削减418亿美元美国商品关税,2025年又被迫对液化天然气、汽车等产品进一步让步。然而,美国的回应却是4月2日加征26%的关税,并威胁将印度列入“重点观察名单”。 徐飞洪的警告并非危言耸听。美国对印政策的反复无常,早已让新德里尝到苦头。2023年,印度为配合美国“印太战略”,暂停从伊朗进口石油,转而高价采购美国液化天然气,导致国内能源成本飙升。如今,美国又以“对等关税”为由,要求印度在数字贸易、数据本地化等领域全面让步。印度工商部长皮尤什・戈亚尔私下抱怨:“我们每退让一步,美国就要求更多。”面对内外压力,莫迪政府陷入两难。一方面,美国是印度最大贸易伙伴,2023-2024财年双边贸易额突破1180亿美元,印度对美顺差达320亿美元。
特朗普政府威胁取消这一顺差,迫使莫迪在关税、移民等问题上妥协。另一方面,国内农民、反对党乃至部分执政党议员,都将对美让步视为“出卖国家利益”。国大党领袖贾拉姆・拉梅什援引数据称,美国近期撤销的327份学生签证中,半数涉及印度公民,“这是对印度人才的公然歧视”。 莫迪试图用“战略自主”的话术化解矛盾。他在与万斯的会谈中强调,印度“不会在核心利益上妥协”,同时承诺加快与美国的贸易谈判。然而,这种表态未能安抚国内情绪。印度智库“观察家研究基金会”指出,莫迪的“平衡术”正在失效:美国要求印度在5月底前达成协议,否则将恢复高关税;而国内农民抗议已持续两周,部分邦的农业部长甚至公开质疑政府政策。在这场博弈中,中国的角色耐人寻味。
徐飞洪大使在专访中多次强调,中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应共同反对单边主义。这一表态与印度国内部分声音形成共鸣。印度前驻华大使顾凯杰在《印度快报》撰文称:“中国的警告值得倾听。历史上,美国从未真正尊重过盟友的利益。”单边主义只会制造动荡,而多边合作才是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