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钱学森在研发东风2号导弹时,发现射程不够,一个小伙子站出直言减少600kg助燃剂,在众人笑作一团的时候,钱老却成为了他唯一的伯乐! 主要信源:(正北方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创者王永志逝世) 1964年夏天戈壁滩上炸响的东风导弹,让全世界都记住了中国人的硬骨头。 这背后藏着一段不寻常的故事——有个年轻人敢在专家堆里唱反调,硬是把导弹射程不够的难题给解决了。 那年头搞导弹是真不容易。 钱学森带着团队在戈壁滩上没日没夜地折腾,眼瞅着东风2号导弹就要成了,可射程死活达不到要求。 专家们急得直挠头,个个都说得往导弹肚子里多灌燃料。 这时候冒出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王永志,张嘴就说要减掉六百公斤燃料。 这话一说出来,满屋子老专家差点没把茶缸子摔了——哪有导弹越轻飞得越远的道理? 这王永志也不是愣头青。他打小就透着股机灵劲儿,生在辽宁铁岭穷人家,七岁前连书本都没摸过。 新中国成立那年政府给穷孩子开学校,他像捡着宝似的扑进学堂。 从小学到高中一路保送,后来硬是考进清华园。 1955年国家送他去苏联学造火箭,这穷小子在莫斯科啃了五年书本,回来就成了钱学森手下的得力干将。 东风2号项目卡壳那会儿,王永志天天蹲在实验室算数据。 他发现导弹飞到最后阶段,多余的燃料反倒成了累赘。 这道理就像骑自行车带个大水壶,水喝完了还舍不得扔,蹬起来自然费劲。 可这话跟老专家们说不通啊——当年造导弹哪有现成经验?大伙儿都觉着燃料越多越保险。 钱学森到底是见过世面的。 他听王永志把账算得明明白白:气温高导致燃料密度变化,多余的燃料反而拖后腿。 老钱拍板按小伙子的主意试,结果一炮打响。 这事后来成了科研界的佳话,也结下了两代科学家的师徒情。 打那以后,王永志在导弹所里算是出了名。 1978年他当上战略导弹总设计师,九十年代又扛起载人航天的大旗。 2003年杨利伟上天那会儿,白发苍苍的王老总在指挥中心盯着大屏幕,手心里全是汗。 他说那感觉比当年改东风导弹还紧张——毕竟这次送上去的是活生生的人。 回头看看王永志这一辈子,就像他改过的那枚导弹。 生在穷乡僻壤,硬是靠读书改变了命运;在专家堆里敢说真话,凭的是肚子里有真货;从造导弹到送人上天,每一步都踩在国家的节骨眼上。 钱学森没看走眼,这个敢在燃料问题上较劲的年轻人,后来真把中国航天推上了新高度。 如今再提起东风导弹的故事,老航天人都爱说:搞科研不能光看资历,有时候年轻人眼睛更毒。 就像王永志那会儿,要不是他敢顶着压力说真话,咱们的导弹说不定还得在戈壁滩上多折腾好些年。 这事也给后来人提了个醒——科学面前人人平等,甭管是白胡子老教授还是毛头小伙子,谁说得在理就听谁的。
1956年,北京中南海,看着手中的报告,周恩来面沉似水,突然,他猛地站起,拿起电
【2评论】【14点赞】
5plus5
粗略推算,射距与燃料重量成正比,不知东风2号火箭到底是什么原因,燃料少了竞然跑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