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早报:中国可能成功引爆一枚非核氢弹,用于研发新型反舰导弹

冰点批国际 2025-04-22 16:29:20

4月21日,香港《南华早报》披露,中国于某室外试验场成功实施了全球首次受控非核"氢弹"技术验证。试验中,科研团队通过引爆氢基爆炸装置,在不借助任何核材料触发链式或聚变反应的前提下,仅凭镁基固态储氢材料实现了"核武器级"爆炸效果,该突破性进展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非核氢弹”这个词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但实际上它和核武器没有任何关系,和氢弹更没有关系。其核心原理基于氢化镁的化学爆炸特性——以固态氢化镁作为主装药,通过高温或催化条件触发分解反应。实验研究聚焦于氢化镁在特定条件下的爆轰参数,包括反应速率、能量释放模式等关键指标。 氢化镁的化学特性构成其武器化基础:分解反应生成金属镁与氢气,后者在富氧环境中发生剧烈氧化燃烧,形成高温火球并释放热能。作为固态储氢材料,该物质具备三大技术优势:运输安全性显著优于液态氢,分解过程可通过催化剂精确调控,且单位质量能量密度较传统炸药TNT提升30%以上。这些特性使其成为新型非核爆炸装置的理想候选材料。

据权威消息披露,此次水下实验的牵头单位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旗下某重点科研机构。该机构长期深耕水面及水下武器系统领域,已形成完整的技术研发体系。2025年3月,该研究团队在《弹箭与制导学报》专业期刊正式发布实验成果报告,通过系统性试验验证了新型弹药系统的技术可行性,并对其未来应用前景作出积极展望。

根据相关数据记载,这款总质量达2000克的“超级炸弹”,在未采用任何核材料的前提下,引爆后形成了一个温度高达1000摄氏度以上的巨型火球,整个爆炸过程持续了2秒以上,其爆炸威力与持续时间均为普通TNT炸药的15倍。实验结果显示,在同等当量条件下,TNT爆炸所产生的高温效果明显弱于非核氢弹,且其火球持续时间仅为后者的十六分之一。尽管非核氢弹爆炸同样伴随超高压冲击波,但其峰值超压值不足同等当量TNT爆炸的一半。具体而言,非核氢弹在爆炸中心约2米处测得的最大超压为428.43千帕,而2公斤TNT正常爆炸产生的超压通常超过1000千帕。这表明两种爆炸物质在能量释放特性上存在显著差异,直接导致其应用场景呈现本质区别。 以航空炸弹与火箭弹为例,在弹药类型中,TNT 类弹药较为常见。此类弹药具备瞬间爆炸的特性,产生的冲击波强度较大,然而其热效应,即生成高温的能力相对较弱。 在战场环境中,航空温压弹或火箭温压弹同样较为常见。该类弹药具有两次间隔极短的爆炸过程。首次爆炸后,燃料会与周围空气充分混合,随后引发类似粉尘爆炸的剧烈反应,此反应能够产生高温与高压环境,并且高温高压的持续时间相较于 TNT 类弹药更长。 而非核氢弹的表现则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其主要是通过氢气燃烧发挥作用,因此热效应更为强烈且持久,但冲击波的力量相对有限。

非核氢弹因冲击波能量较小,并不适用于打击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事或地下掩体等坚固目标。但其高温特性使其对高温敏感型军事装备具备显著毁伤效能,典型目标包括:采用铝合金装甲的车辆、轻量化外壳的无人机、暴露部署的电子雷达系统以及小型水面舰艇。此类装备的外部材料熔点普遍低于600℃,在非核氢弹爆炸产生的超高温环境下极易熔毁。 实战案例显示,MQ-9无人机、HMMWV高机动性多用途轮式车辆等装备均属于有效打击对象。对于浅层地下设施(如指挥中心、弹药储存库),高温火球可通过结构缝隙或通风管道渗透,对内部电子设备和人员造成致命损伤。该武器系统的核心优势在于成本效益显著,其"非核氢弹"称谓源于公众对氢弹爆炸效应的联想,但实际作用机理与核武器存在本质差异,且完全不存在放射性污染风险。

考虑到非核氢弹开发研究所具备海军武器研究方面的经验,我们无法排除相关实验或许是为海军研发新型反舰导弹的可能性。具体而言,氢化镁未来有望成为此类导弹的装药。不过,现代军舰普遍采用特种钢材,氢化镁难以轻易将其烧穿。 以美国海军“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为例,该舰大量运用了HY-80型高强度钢,其熔点高于1500摄氏度。即便遭受1000摄氏度高温灼烧数秒,钢材也仅会部分软化,完全烧毁的可能性不大。然而,该舰也使用了5%至10%的5086和6061铝合金,厚度在10至20毫米之间,主要分布于舰桥、雷达桅杆和甲板舱室。在实际作战中,氢化镁反舰导弹的命中精度存在变数。 此外,“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弹药舱室内还设置了由凯夫拉纤维制成的防弹隔层。该材料对高温的耐受性欠佳,熔点约为660度,1000摄氏度的火球可迅速将其烧穿。综合考量,氢化镁作为新型爆炸装药,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0 阅读:124

猜你喜欢

冰点批国际

冰点批国际

国际大小事,借入我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