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3月,成都军区司令张太恒到北京开会,中央军委秘书长杨白冰却告诉张太恒:“中央军委决定免去你成都军区司令员职务,任命你为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你有没有意见?” 张太恒这人,1931年出生在山东广饶,家里穷得叮当响,小时候赶上战乱,日子过得提心吊胆。13岁那年,也就是1944年,他跑去参加八路军,当了个小交通员。从那会儿起,他跟军队就绑在了一起。打仗那几年,他靠着胆大心细,立了不少功。别看起点低,他一步一个脚印,新中国成立后进了华东军区,从连长干到营参谋长,脑子活,能力强。后来军衔和职务一路往上涨,1991年终于坐上了成都军区司令员的位子。这位置可不是白来的,那是多少年摸爬滚打换来的。 可好景不长,1991年,他带队去高原山区执行任务,出大事了。当时他坐第一架直升机,后面第二架跟着,结果第二架撞山了,13个人全没了,其中还有副司令员张德福。这事儿谁也没料到,天气烂是主因,可他作为头儿,心里清楚,责任跑不掉。事后他写了检查报告,主动跟上级说该咋处理就咋处理。这态度挺实在,但军里议论开了,有人觉得可惜,有人猜他要完蛋。 到了1992年3月,他被叫到北京。中央军委大院里,杨白冰直截了当告诉他,成都军区司令员干不了了,改去南京军区当副司令员。这调令来得太突然,张太恒在军里混了快50年,从没想过会这样被撸下来。他没啥好说的,就回了句服从决定,然后收拾东西去了南京。这对他来说,不是一般的打击,毕竟司令员和副司令员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 到了南京,他没啥抱怨,低调得很。住的地方简单,干活倒是一点不含糊。每天早起看材料,跟人聊工作,慢慢摸清门道。虽然只是副职,他还是老样子,开会记笔记,训练场上看细节。上级看他这样,觉得这老兵还有劲儿,没多久就让他去军事学院学点新东西。他也真拼,熬夜啃书,笔记写得满满当当,想着多学点东西,别落伍。 谁能想到,1992年10月,剧情又反转了。他被调去济南军区当司令员。济南可是他老家,当年从那儿参军,现在回去当一把手,心里肯定五味杂陈。上任后,他没闲着,抓训练,推新战术,部队搞得有声有色。1994年6月,他升了上将,这算是对他这些年付出的肯定。同年11月,他退役,结束了军旅生涯。2003年回了山东老家,次年当了“山东孙子研究会名誉会长”,给家乡出点力。2005年1月,他在北京去世,74岁。 这事儿得从1991年那次事故说起。当时直升机坠毁,死了13个人,这在军里是大事。张太恒作为司令员,管着全局,事故责任不全在他,可他跑不了干系。军委估计是觉得他指挥上有漏洞,或者想借这事儿调整人事,才有了1992年的变动。去南京当副司令员,表面看是降职,可没多久又调济南,这说明啥?说明上级没彻底否定他,能力还是认的。整个过程,他没闹情绪,服从安排,后来还干得挺好,这点真不简单。 说白了,张太恒这半辈子不容易。从山东农村走出来,靠自己拼到上将,谁能没点坎儿?1992年那次免职,是他军旅生涯的大坑,可他没趴下,爬起来接着干。军里这种事不稀奇,职位调来调去,有时候跟能力关系不大,跟时机、背景也有牵连。他能扛住压力,说明这人心里有杆秤,知道自己是干啥的。 再往深里说,那几年军里人事变动不少,1992年正是个敏感时候。杨白冰那话说得硬,张太恒没啥回旋余地,只能接招。当时部队讲究纪律,他要是顶嘴,估计后果更糟。他选择服从,也算保住了后路。后来济南司令员这职位,可能是军委看他表现还行,给的补偿。不管咋说,这段经历挺考验人,换别人未必能这么稳。 张太恒后来的路,也让人瞧得起。济南那几年,他没因为之前的事懈怠,反而更较真。升上将那会儿,他已经60多岁,能到这步,靠的不光是资历,还有实打实的成绩。退役后回山东,他没闲着,还想着给家乡做点贡献。这人一辈子都在忙活,停不下来。 要说1992年那次免职,对他打击肯定大。成都军区那么大摊子,说没就没,谁心里不窝火?可他没让人看出啥,去了南京照样干活。这份沉得住气,不是一般人有的。军旅生涯啥样?他用行动告诉大家,摔了就爬起来,军人就得这样。
1992年3月,成都军区司令张太恒到北京开会,中央军委秘书长杨白冰却告诉张太恒:
浅笑对风吟
2025-04-22 17:16:49
0
阅读: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