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年,曹魏皇帝曹髦被杀,司马昭闻讯大惊失色:“天下人要把我骂成什么!”不久后

暮江吟声 2025-04-22 17:23:49

260年,曹魏皇帝曹髦被杀,司马昭闻讯大惊失色:“天下人要把我骂成什么!”不久后叫来大将陈泰,询问他如何善后。陈泰斟酌半晌,最终说出9个字,结果司马昭听完不乐意了…… 一个二十岁的皇帝,带着宫里几百个仆役,披甲执刃,杀出宫门,就为了干掉一个权臣。 这不是演戏,是曹髦拼命要弄死司马昭。 大殿之下,曹髦亲自挥剑,喊着要诛杀司马昭,宫人们跟在后头,人没几个是真敢动手的,更多是胆战心惊。 可局势到了这一步,已经没得回头。 前线刚交锋,贾充那边动作更快,太子舍人成济接到命令,手起一戟,皇帝脑门开花,当场毙命。 这一下,朝廷安静了,满地血迹没人敢动,贾充躲在后面,吩咐人收拾残局,司马昭那会儿还在府里等消息。 听说曹髦死了,第一反应不是震怒,也不是欣喜,而是吓瘫了——跪地长叹:“天下其谓我何!” 弑君,不是闹着玩的事。 宫变消息传得飞快,司马昭赶紧召群臣商议善后,心头乱如麻。 人都坐下,话没开口,先单独叫了陈泰进去。这位是老成谋国之臣陈群之子,文武兼备,说话向来稳。 司马昭一脸焦急,只问一句:“其如我何。” 陈泰看着他,沉声吐出九个字:“独有斩贾充,少可以谢天下耳。” 这九个字如刀剁在桌上,满屋子静得能听到呼吸。 司马昭没回话,盯着陈泰看了许久,又试探着问有没有别的法子,陈泰直接怼回去:“岂可使泰复发后言”,翻译过来就是——别再问了,就这一个法儿。 说完退下,脸色铁青,咳血不止,不是气的,是急的。 但贾充不是谁都能动的,这人是司马昭最铁的心腹,手里掌着兵权,魏国都靠着他维稳。 杀贾充?意味着自断一臂,司马昭犹豫再三,咬牙放过贾充。 要不杀贾充,那这锅谁背? 答案很快出来了:成济。 司马昭公开宣称,曹髦死于“成济擅自行刺”,自己从未下过杀人令,还特意强调“曾令勿伤天子”。 这一招洗得漂亮,紧接着对成济下手——满门抄斩,三族无一幸免。 成济临死前站上屋顶,破口大骂,说自己是受命行事,背锅被杀,心里不服。 一边骂,一边吐血,刚张嘴,弓箭如雨,尸体坠地。 朝堂震动,满城皆知。 司马昭觉得不够,毕竟皇帝是被自己人捅死的,得找更大的人物背书。 于是郭太后被请出宫来,亲口下诏,诏书一出,文官看傻眼,曹髦被盖章为“悖逆不道”,企图弑杀太后、谋害司马昭,死于“自取”。 这波操作太狠,太后被迫配合,成了挡箭牌,外界人心未稳,议论不断,司马昭干脆安排曹髦下葬,走个过场。 按理说,死了的皇帝得有“帝王礼”,可司马昭不给这面子,只办“王礼”,而且简陋至极,草席裹尸,匆匆埋入荒丘。 百姓围着墓地痛哭,满京城私语四起。君主被杀,血未干,棺未寒。 宫外风声紧,宫里更腥风血雨,陈泰病倒在府中,卧床不起。 前日忠言逆耳,今日肝胆欲裂,咳血三日而亡,死时泪流不止。 陈群是司马懿旧识,陈泰按说也是司马家的近人,可这回直言犯上,不留情面,司马昭终究忌惮这份忠骨,却也没动手,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位“文士良心”带着愤恨归天。 另一边,司马孚也出来“表演”一场,抱着曹髦尸身痛哭,满朝感动,说“杀陛下者,臣之罪也”。 可明眼人都看得出——这哭声不是为了皇帝,是为自己保命。 这场弑君事件,直接把司马昭推到了风口浪尖,原本手握兵权,名声也算能唬住人,可皇帝一死,“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变成现实写照。 舆论从未如此一致——天下人尽知,这不是政变,这是夺权的盖棺之笔。 可司马昭依然没杀贾充,哪怕朝中流言蜚语四起,因为一旦贾充倒了,整个司马派系都会动摇。 为了大局,为了权柄,只能让成济全家死得不明不白。 司马昭赢了权,却输了人心。 一个试图用忠义唤回正统的士族,被一个只看结果的权臣碾成尘土。 曹髦这一剑,没杀掉司马昭,但砍裂了朝廷。 这场风暴,最终以一场草草了事的葬礼结束,可谁都知道,真正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司马炎登基的那天,多少人想起了,那年宫门前倒下的年轻皇帝,和那句永远无法抹去的问话: “天下其谓我何!” 参考资料: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七十六.

0 阅读:335

评论列表

曾晓峰

曾晓峰

1
2025-04-23 10:10

成济真惨,三族都没了,整个成了弃卒。所以说给人打工,别冲锋在前。

猜你喜欢

暮江吟声

暮江吟声

暮江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