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中央派人前往朝鲜挖毛岸英坟墓,可当大家刚开始挖,就突然跑过来一名妇女

菖蒲繁花居 2025-04-22 17:27:53

1955年,中央派人前往朝鲜挖毛岸英坟墓,可当大家刚开始挖,就突然跑过来一名妇女挡住了他们吼道:“这是我儿子的坟,你们不能迁走!” 1955年,中央决定把毛岸英的遗骸从朝鲜迁回国内。这事儿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两年后,当时中国政府想着让那些牺牲在朝鲜的志愿军烈士们能回老家安息。毛岸英是谁?他是毛泽东的长子,抗美援朝时在战场上牺牲了,年仅28岁。迁葬这想法挺好,英雄落叶归根,谁能不支持呢?可事情没那么简单。就在工作人员开始挖墓的时候,一位朝鲜妇女冒了出来,情绪激动地拦着不让动。她说那是她儿子的坟,这让大家都懵了。 这位妇女叫朴真珠,是朝鲜当地一位普通的老人。她为啥这么坚决?原来,她跟毛岸英有一段特殊的缘分。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跟朝鲜人民一块儿对抗美国。毛岸英主动请缨上了前线。他跟毛泽东说,这仗必须打,他得去。到了朝鲜,他干得特别卖力,可惜在一次美军轰炸中牺牲了。牺牲后,他被埋在朝鲜,当地人对他很尊敬,尤其是朴真珠,把他当亲儿子一样看待。 朴真珠跟毛岸英的渊源得从战争那会儿说起。1950年,美军轰炸了朴真珠的村子,她的丈夫和几个孩子都没能活下来。村里一片废墟,她的小女儿也被埋住了,眼看着没希望了。就在这时候,一个志愿军战士冲过去,把她女儿救了出来。这个战士就是毛岸英。从那天起,朴真珠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家人。毛岸英牺牲后,她天天去墓前祭拜,把坟收拾得干干净净。对她来说,毛岸英不仅是救命恩人,更是她失去亲人后唯一的依靠。 所以,1955年中央派人来迁墓时,朴真珠急了。她跑出来拦着,哭着喊不让挖。她心里想,这坟要是没了,她跟“儿子”的最后一丝联系也就断了。工作人员跟她解释,说这是毛主席的儿子,毛主席想让他回国。可朴真珠一开始不知道这个背景,她只知道毛岸英对她意味着啥。后来,志愿军领导耐心地跟她讲清楚,她才明白过来。得知真相后,她哭得更厉害了,说毛岸英是为了朝鲜人民死的,应该回祖国,可她实在舍不得。最终,她同意了迁葬,但心里那份牵挂一直没放下。 毛岸英的遗骸最后被迁到了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那儿埋着不少为中朝友谊牺牲的英雄。迁葬后,朴真珠还是常去看他,带点花、带点供品,心里把他当儿子一样惦记。这事儿传开后,大家都感动得不行。毛岸英的故事,不光是英雄的事迹,还带着点人情味儿,挺接地气的。 说说毛岸英这个人吧。他1922年出生,从小跟着父母闹革命。母亲杨开慧被敌人抓走时,他亲眼看到她宁死不屈的样子,这对他影响特别大。后来抗战胜利,他跑去苏联学军事,还参加过那边的战争,挺有本事。回国后,他没想着享福,去农村干活,参加土改。抗美援朝一开打,他又坐不住了,非要去前线。到了朝鲜,他不怕苦不怕死,战友们都佩服他。1950年11月25日,美军飞机轰炸志愿军司令部,他没跑,被困住牺牲了。 毛岸英死了,毛泽东心里肯定不好受。他说过,打仗哪有不死人的,可这话听着多沉重。作为父亲,他得忍着痛,作为领袖,他得扛着大局。毛岸英的牺牲,不光是家里的损失,也是国家的损失。不过,他的精神没白费,在中朝两国人民心里留下了印记。 朴真珠这老太太,其实就是中朝友谊的一个缩影。战争那会儿,志愿军跟朝鲜老百姓同甘共苦,结下的感情特别深。朴真珠把毛岸英当儿子,这不是血缘,是战火里熬出来的情分。迁葬的时候,她拦着不让挖,不是不懂大局,是真舍不得。等她知道毛岸英是毛主席的儿子,她那份愧疚和感动混在一块儿,挺让人动容的。后来她还坚持去陵园祭拜,这份心意特别真。 再看看迁葬这事儿本身。1955年为啥要迁墓?战争刚结束那阵子,条件有限,很多烈士就地埋了。后来国家稳定了,就想着让英雄们回国,或者至少安葬得更体面些。毛岸英的墓迁到桧仓郡烈士陵园,也算是个妥当的安排。那地方现在还有很多人去祭奠,大家都记得这些英雄为啥死的。

0 阅读:0
菖蒲繁花居

菖蒲繁花居

给你想看的,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