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一生中两次辍学,初中数学考30分,高中没念完就另谋出路,而父亲钱学森却不闻不问随他去,但钱永刚依旧说:我父亲是一个非常合格的父亲。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和父亲钱学森相比,钱永刚的成绩显得有些不值一提。 但实际上,如果不是因为父亲,他也能够成为非常伟大的人。 1955年,7岁的钱永刚跟着父母以及妹妹,踏上了回国的轮船。 钱学森的眼神中满是对祖国的渴望,但是对于钱永刚来说,却只有迷茫。 他在美国出生,人生短短的七年时光也都是在美国度过。 因此,对于他来说,中国才是一个陌生的国家。 因为要回国,他不得不从美国的学校辍学。 那时候的钱永刚对父亲的选择很不解。 毕竟在美国,他们有大别墅、还有佣人,生活地很好。 直到多年以后,他才明白父亲的用意。 “我姓钱,但是我不爱钱。” 这是父亲的话,也让钱永刚深深记在了心里。 在海上漂泊了21天,一家人才终于抵达了中国。 生活环境的变化,让钱永刚有很多不适应。 比如说,他在美国喝的是盒装的凉牛奶。 当在国内看到那杯热牛奶的时候,他脱口而出: “这牛奶怎么是热的,该不会是假的吧。” 这样的笑话,他闹出了不少。 但真正让钱永刚不适应的,还是在学校中的生活。 他的中文很差,导致在学校无法和其他小朋友进行交流。 尤其是语文成绩,更是一惨不忍睹。 他深受打击。 不过,在语言学习能力这方面,钱永刚确实有天赋。 他很快就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汉语,代价是忘掉了英文。 钱学森的工作非常忙,因此对于钱永刚几乎是处于一种“不管不问”的状态。 尽管如此,钱永刚依旧觉得父亲是一位非常合格的父亲。 因为,他早已用自己的行动影响了钱永刚。 钱学森爱看书,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他不爱在办公室加班,因此每次回到家,吃完晚饭之后,他都会将自己关在书房中阅读。 几十年来,钱学森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 父亲在台灯前聚精会神的样子,让钱永刚也开始学了起来。 有次在饭桌上,钱学森看到钱永刚的情绪有些沮丧,于是就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 原来,钱永刚很喜欢在数学课上“卖弄”聪明,于是老师就给他报名参加了数学竞赛。 钱永刚信心满满,结果只考了30分。 父亲问起来,他声称自己才初一,但考的都是初二初三的内容。 “本想告诉你,去不去参加数学竞赛没所谓。但是如果你这么想,我倒觉得考30分对你有好处。” 钱学森告诉钱永强,他以后的人生还要遇到很多难题,可能都是他没有学过的东西。 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这30分就没白拿。 钱学森不关心他考多少分、将来想学习什么专业,但却总能用寥寥数语,让他进步。 1966那年,钱永刚上高中。 但是因为文革,到处都在闹停课。 他产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去当兵。 钱学森告诉他,如果想好了,那就去做。 入伍九年,钱永刚表现非常好。 他明明可以入党、可以提干,但是却因为他是钱学森的儿子就要经受更多的考验。 部队几年,他深深意识到了工农阶级和知识分子之间的代沟。 1977年,高考恢复,在部队中看不到未来的钱永刚决定参加高考。 可是,书本放下了十年,要重新捡起来,谈何容易。 不过,钱永刚想试试。 一年之后,钱永刚成功考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班上最小的学生,比他足足小了十岁。 后来,他从大学毕业,又去了美国加州理工留学。 这一切,他他原本可以在十几年前就完成。 当初美国为了让钱学森留下,提的条件之一就是他的后代可以免试进入加州理工。 可是,钱永刚进入这所学校,却用了九牛二虎之力。 和家族中的其他兄弟姐妹聊天的时候,他们都为钱永刚觉得可惜。 如果当初留在美国,他能做更多的成就。 不过,钱永刚倒是已经释然。 如果他是钱学森,他也依旧会做出回国的决定。 无关于未来,只是因为对中国的热爱。 主要信源:(上海交通大学新闻学术网——口述|钱永刚:老师叫我严格要求自己,父亲钱学森却说“没必要全拿满分”)
有的人一出生就到了罗马。高中就已经美得一塌糊涂。
【43评论】【44点赞】
故乡
钱学森精神是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