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7年,34岁的蔡文姬三婚,而她的丈夫董祀头婚才22岁。看着三婚的蔡文姬,董祀丝毫提不起一点兴趣,只想着离开新房,不料蔡文姬却说:“你若敢出这个门,必然获死罪一条!” 公元207年的一个寒冬夜,曹操正在府中宴请宾客,觥筹交错间,忽有一位披头散发的女子闯入。她衣衫单薄,赤着双脚,满头雪花,浑身颤抖地跪倒在曹操面前。众人惊愕之际,曹操平静地对宾客道:"诸位,这便是蔡邕之女蔡文姬。" 这位闯入者正是当年被匈奴掳走,后被曹操花重金赎回的才女蔡文姬。此时的她,正为挽救丈夫董祀的性命而来。 "丞相,处决董祀的文书可已发出?"蔡文姬声音颤抖地问道。 曹操叹息道:"文书已经发出,恐怕难以挽回了。" 蔡文姬却不放弃:"马厩里的良马千万匹,周围勇士不计其数。若蒙丞相下令,快马加鞭,定能追回文书,救回那将死之人。" 曹操看着眼前这位曾经的名门闺秀,如今不顾形象前来求情,心中不禁动容,当即派人追回处决文书,饶了董祀一命。他让人取来衣物鞋袜,让蔡文姬穿上,并向宾客讲述这位才女的不凡经历。 而此刻的蔡文姬,已经是第三次婚姻。她的人生,如同一曲大起大落的悲歌。十六岁时,父亲蔡邕为她安排了与卫仲道的婚事。卫家门第高贵,两人郎才女貌,本是良缘,却因卫仲道早逝而告终。婆家以她克夫为由将其赶出,蔡文姬只得回到娘家。 不久,她的父亲蔡邕因政治原因入狱身亡。孤苦无依的蔡文姬在战乱中被匈奴掳走,成为左贤王的妻子,在大漠生活了十二年,生下两个孩子。她虽在异族他乡有了家庭,心中却始终思念故土。 直到曹操统一北方后,以重金将她赎回。回到故乡的蔡文姬已是三十四岁的三婚妇人,面容憔悴,两鬓斑白。曹操念其父旧情,为她安排了与年仅二十二岁的屯田都尉董祀的婚事。 婚礼当晚,年轻的董祀看着这位年长十二岁、已为人母的妻子,心中厌恶,只想逃离。蔡文姬察觉到丈夫的抗拒,拉住他冷静地说:"你若此时出去,恐怕会惹上麻烦。我知道配不上你,但我会做一个本分贤惠的妻子。" 董祀虽勉强留下,却心存芥蒂,对这段婚姻毫无热情。直到犯下重罪,被判处死刑,生命危在旦夕之时,蔡文姬不顾一切冒险求情,才让他对这个妻子有了全新的认识。 董祀获救后,回到家中,对蔡文姬的态度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那个曾经在他眼中年老色衰、不值一顾的女子,如今成了他的救命恩人。更让他惊讶的是,这位妻子不仅心地善良,还拥有惊人的才华。 在长久的相处中,董祀逐渐了解到蔡文姬的非凡才能。一次偶然机会,他看到蔡文姬提笔写字,那行云流水的笔法让他惊叹不已。原来,蔡文姬不仅是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更是中国史书记载的最早的女书法家,她的书法功底深厚,笔下流露出一种独特的韵味。 更让董祀震惊的是蔡文姬的记忆力。有一次,曹操提及蔡邕的许多著作在战乱中散失,深感惋惜。蔡文姬当即表示可以凭记忆重现父亲的著作。在随后的日子里,她默写出了父亲蔡邕遗留下来的四百多本书籍,几乎分毫不差,令人叹为观止。 蔡文姬的音乐才能同样出众。早在三岁时,她就能仅凭听声辨别断了哪根琴弦,让父亲蔡邕惊讶不已。在匈奴生活的十二年间,她将思乡之情注入音乐,创作了《胡笳十八拍》。每当夜深人静,蔡文姬抚琴奏曲,那哀婉动人的旋律,让董祀不禁为之动容。 从匈奴回来后,蔡文姬还创作了《悲愤诗》两首,一首五言体,一首骚体。其中五言体的作品被后人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文人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叙事诗"。清代诗论家张玉谷曾作诗赞叹:"文姬才欲压文君,《悲愤》长篇洵大文。老杜固宗曹七步,办香可也及钗裙。"意思是说蔡文姬的才华超过了汉代才女卓文君,连曹植和杜甫的五言叙事诗都受到了她的影响。 随着时间流逝,董祀对蔡文姬的敬重越来越深,曾经的冷漠和厌恶早已烟消云散。他开始真心欣赏这位妻子的才华和品格,两人的关系也逐渐从相敬如宾转变为真挚的爱情。 某日,董祀对蔡文姬说:"我想辞去官职,带你去一个安静的地方生活。"蔡文姬欣然同意。于是,他们辞别曹操,来到陕西蓝田的山水之间。在这片远离战乱的净土上,他们过起了恬淡的田园生活。 蔡文姬在经历了两段不幸的婚姻和十二年异族生活后,终于在第三次婚姻中找到了幸福。她与董祀育有一儿一女,一家人和睦相处,生活安宁。
260年,曹魏皇帝曹髦被杀,司马昭闻讯大惊失色:“天下人要把我骂成什么!”不久后
【4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