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许昌,当下以胖东来等符号传递悠然、从容、敦厚等城市气象,见证、阐释人与时代的

文新聊情 2025-04-22 22:19:53

小城许昌,当下以胖东来等符号传递悠然、从容、敦厚等城市气象,见证、阐释人与时代的互动。我念许昌,则多遥想八十年前中华民族最危险时刻那个城破的黄昏,一众死士倔强、壮烈地以身殉国,致敬悲壮的许昌保卫战,祝福一个民族在血与火中的精神涅槃。 1944年4月,日军集结十余万精锐部队发动"一号作战"(豫湘桂战役),地处战略要冲的小城许昌,因为一群不畏死亡、不惧强敌的中国军人,得以在中国抗战史上刻下浓墨重彩的印痕。这座看似不起眼的城市,在吕公良将军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29师不足三千人的守卫下,面对数倍于己、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了长达十余日的殊死抵抗。许昌保卫战虽然以城破人亡告终,却如同一把利刃,深深刺入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构想,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上刻下了不屈的印记。 1944年春,侵华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摧毁中美空军基地,缓解海上运输压力,发动了规模空前的"一号作战"。伫立中原腹地的许昌,是平汉铁路上的战略节点,系日军必争之地。4月24日,日军第12军司令官内山英太郎率领第37师团、第62师团、第110师团、战车第3师团一部,配属大量炮兵、航空兵,向许昌城外围阵地发起进攻。守军仅有国民革命军第29师及地方保安部队,总兵力不足三千人,武器装备悬殊,援军被阻,形势岌岌可危。 吕公良深知敌我力量悬殊,却毅然决定死守许昌。战前,他将妻儿送往后方,留下遗书:"余受命守许昌,当与城共存亡。"这种舍家为国的决绝,是中国军人面对强敌时最悲壮的姿态。4月24日至5月1日,日军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下,向许昌城发起一轮又一轮的疯狂进攻。中国守军依托工事顽强抵抗,87团团长李培芹率部在俎庄阵地全部战死。日军突破城防后,师长吕公良(后追赠中将)亲率师部人员巷战。参谋长黄永淮(后追赠少将)重伤被俘后夺枪殉国,85团团长杨尚武在西门指挥时中弹牺牲。 最后时刻,中国守军仍依托城墙和街垒,与日军展开惨烈巷战。子弹打光了用刺刀,刺刀折断了用砖石,甚至以牙齿和拳头与敌搏斗。许昌城内几乎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房屋都成了战场,中国军人用血肉之躯迟滞着日军的钢铁洪流。 5月1日,许昌城破。吕公良率残部突围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时年41岁。 战后统计,中国官兵阵亡两千余人,日军付出了伤亡近千人的代价。 许昌保卫战过程、结局极其惨烈,中国守军以绝对劣势兵力死守许昌,几乎全军覆没,营级以上军官集体殉国。据日军战报载,此役中国军队九成军官阵亡。中国军人付出壮烈牺牲,虽未能阻止日军推进,但迟滞日军7天,为友军调整部署争取了时间。 中国军官集体殉国壮举,震撼中外。蒋先生特颁"忠烈贯日月"挽联,延安《解放日报》专文表彰其气节。 有研究指出,国民党高层战略失误导致守军孤立无援。但参战将士的英勇无可争议,2014年民政部将吕公良等列入首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日,吕公良的儿子应邀乘坐花车通过天安门广场,代父接受国家检阅、接受人民致敬。 从纯军事角度看,许昌保卫战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斗。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选择,赋予许昌保卫战超越军事胜负的精神价值。吕公良和他的将士们用生命诠释了中国军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他们的牺牲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中华民族在最黑暗时刻仍然保持的尊严与勇气。 许昌保卫战迟滞了日军进攻步伐,打乱了其原定作战计划。这种战术层面的牵制作用,为其他战区调整防御争取了宝贵时间。更重要的是,许昌军民的殊死抵抗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不会轻易屈服,粉碎了日军所谓"中国军队已无斗志"的狂妄宣传。 历史往往给予我们复杂的启示。许昌保卫战一方面展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外侮时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当时中国在军事组织、装备水平、指挥体系等方面的严重不足。这种英勇与落后的并存,正是近代中国悲剧性处境的真实写照。我们纪念许昌保卫战,不是为了歌颂无谓的牺牲,而是要从这种牺牲中汲取一个民族如何避免悲剧重演的历史智慧。 今天,当我们回望许昌保卫战这段历史,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已经化作纪念碑上的冰冷文字。但先烈的选择告诉后人:一个民族的尊严不在于从未跌倒,而在于每次跌倒后都能重新站起;不在于从未遭遇失败,而在于每次失败后都能汲取力量。许昌保卫战虽然以军事失败告终,却在精神层面完成了中华民族的一次涅槃——在最黑暗的时刻,依然有人选择做那束光。 许昌城破八十载,硝烟散尽,英魂长存。行走今日繁华的许昌街头,或许很难想象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惨烈战斗。历史不应被遗忘,那些为了民族存亡而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将士们,他们的名字或许已不可考,他们的精神却永远镌刻在这片土地的记忆深处。许昌保卫战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可以暂时落后,但绝不能失去精神的高度;一个民族可以经历失败,但绝不能放弃抵抗的勇气。这,或许是许昌保卫战留下的最可珍贵的遗产。

0 阅读:0
文新聊情

文新聊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