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改变了出舱后的任务顺序,当我展示红旗时,我就做好了牺牲的打算。”2008年,翟志刚在执行太空行走任务时,将任务顺序进行了修改。事后,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旧后背发凉...... 2021年7月4日,中国空间站两名航天员身着"飞天"舱外航天服缓缓踏出舱门。当刘伯明成功出舱的那一刻,他不禁发出由衷感叹:"哇!这外边太漂亮了!"这一幕让人们不由得想起13年前那个惊心动魄的时刻——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 而那次行走的主角,正是如今担任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指令长的翟志刚。谁能想到,这位被网友称为"宇宙级梗王"的航天英雄,出生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的一个小乡村。在那个贫困的家庭里,父亲长年卧病在床,一家六个孩子全靠母亲支撑。 "咱翟家砸锅卖铁也要供几个孩子读书。"虽然目不识丁,但翟志刚的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却毫不含糊。靠着卖炒瓜子的微薄收入,她供养翟志刚读完了小学和初中。正是在初中时期,翟志刚的航天梦开始悄然萌芽。那天的英语课上,他看到课本里有一张飞机和飞行员的图片,虽然没记住标注的"plane"这个单词,却在心里埋下了当飞行员的种子。 1985年,翟志刚如愿成为一名飞行员。十三年后的1998年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翟志刚与杨利伟等14名年轻人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从此,他开始了更为艰苦的训练旅程。 神舟七号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的首次重要飞行,其关键技术难点就是出舱。为了完成这一任务,翟志刚和战友们进行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训练。在失重水槽训练中,他们要穿着重达160多公斤的训练服在水下模拟失重状态,每次持续3-4小时。训练结束后,他们疲惫到连拿筷子吃饭的力气都没有。 "反应快,处置特殊情况的判断和决策非常准确。"这是战友对翟志刚的评价。也正是这种素质,使他在2008年9月被选为神舟七号的指令长,与刘伯明、景海鹏一起组成首选乘组。没有人知道,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太空冒险。 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和刘伯明准备执行我国首次太空出舱任务。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此,期待着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一刻。然而,当时观众不知道的是,他们即将面临一连串惊险时刻。 当翟志刚准备打开舱门时,意外发生了。他使尽全身力气拉舱门,但舱门丝毫未动。这一刻,翟志刚心里清楚,如果舱门打不开,人出不去,神舟七号的核心任务就无法完成。他回忆说:"我是玩命在那儿开门。" 第二次尝试拉门,舱门只拉出了手掌宽的缝隙,又迅速吸了回去。此时,两位航天员的体力已经接近极限。短暂休息后,刘伯明递给翟志刚一根撬棍。借助杠杆原理,两人终于艰难地撬开了舱门。 然而,就在他们准备出舱的同时,轨道舱中突然响起了火灾报警声。在太空中,火灾意味着灾难性的后果,轨道舱可能发生爆炸。那一刻,翟志刚清楚地看到仪表显示:轨道舱火灾。 面对这样的险情,刘伯明问翟志刚,是否继续出舱?翟志刚的回答简洁而坚定:"出!"这一个字背后,是对国家使命的忠诚,对航天事业的担当。 更为惊人的是,翟志刚和刘伯明临时决定改变出舱程序。按照原计划,翟志刚出舱后应该先取回舱外实验材料,然后再展示国旗。然而在这危急时刻,他们决定先展示五星红旗。 "第一要做的肯定就是展示国旗,即使我们回不去,也要让中国的国旗在浩瀚的太空中,让它飘扬起来。"翟志刚事后这样解释他们的决定。当时,翟志刚和刘伯明已经做好了与景海鹏值守的返回舱分离的打算,让战友返回,自己直面危险。 在舱内值守的景海鹏也表现出同样的决心:"豁出去了,即使有火也豁出去。"尽管刘伯明已经与他沟通,一旦有着火趋势,就立刻把他们和轨道舱分离。但景海鹏含着眼泪坚持:"不可以,我不会这么做。" 幸运的是,经过排查,轨道舱的火警最终被确认为误报。2008年9月27日16时43分许,穿着"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翟志刚成功出舱,向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问好:"神舟七号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 在19分35秒的舱外活动中,翟志刚飞过了9165公里,被媒体称为中国"飞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这一壮举使中国成为继美、俄后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
“我改变了出舱后的任务顺序,当我展示红旗时,我就做好了牺牲的打算。”2008年,
霞光破雾法无边
2025-04-22 23:10:50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