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日军密电成了国军破译室的难题。关乎昆明安危,专家们却一筹莫展,俞大维决定请数学家华罗庚相助。仅一夜功夫,华罗庚成功破译密电。这位未涉密码学的数学家如何以数论解开战时密码?
1943年,日军逐渐增强对中国后方的攻击力度,尤其是云南和昆明成为日军空袭的主要目标。这些情报原本应通过密电传达并加密,以保证情报的机密性。尽管国军多次成功截获日军密电,但面对加密复杂的新式密码,国军的密码破译部门数月来毫无进展。
日军电文内容全被封锁在复杂的数字和符号中,外界无法得知其战术意图。俞大维焦急地盯着密电稿,暗暗揣测着密码的规律。
他思索片刻,召集了密码部门的几位专家讨论,然而一连几周过去,破译工作依旧陷入僵局,仿佛这道密码如同铜墙铁壁,让人无从下手。
俞大维心急如焚,在他眼里,这不仅是一份命令,更关乎整个前线的命运。
就在这时,他决定邀请一位并不擅长密码学的人——数学家华罗庚。尽管华罗庚并未涉足密码破解领域,但俞大维认为,数学家对数字和规律的敏锐度或许能帮助破解这道难题。
做出这个决定时,俞大维的心中充满期待,命令手下火速将消息送往华罗庚的住处。
华罗庚从不避难。接到俞大维的来信,他毫不犹豫地接受请求。对于一位在数学领域成就显著的人而言,破解日军密码并非易事,而这次任务的难度和紧迫性远远超出他的预想。
他仔细审视着密电中杂乱无章的符号,缓缓点头:“既然需要用到数学,那我试试看。”面对未知的密码体系,华罗庚没有退缩。那晚,他独自坐在桌前,灯光下的脸庞显得格外沉静。他低头翻阅密电稿,心中盘算着可能的破解路径。
密电稿上密密麻麻的符号排列着,构成一道道看似无规律的数字链。华罗庚陷入沉思,思索着这些数字组合中的规律。
他一边抽着烟,一边反复演算,把一切可能的假设都一一推演。他知道,密码学与数学密切相关,而这也是他第一次亲身检验这一联系。他的室友小心翼翼地从他身旁走过,生怕惊扰他的思绪。整个房间只有纸笔的摩擦声和一缕缕升腾的烟雾。
时间渐渐滑向午夜,华罗庚依旧专注地进行演算。他在密电中发现了特殊的数字序列,尝试用数论的方法分析出其规律。
他注意到,密文中似乎隐藏着一种函数特性。他将目光锁定在了莫比乌斯函数上,这是数论中的一种函数,具备复杂但规律的转换特性。
凭借数论的基础知识,他迅速进行了一系列计算,将密电中多组密文进行对比。伴随着计算的深入,他逐渐揭示了密文背后的逻辑关系。黎明时分,经过彻夜不眠的推演,他终于得出结论:日军的密电采用了莫比乌斯函数加密。
此时,他眼中满是血丝,却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迅速将密文解读成明文,内容显示日军即将对昆明实施轰炸。
完成这一切后,他将破解结果交给了俞大维的助手,并叮嘱道:“快把这些送到俞署长那边,我要休息一会儿。”助手看着这位疲惫的数学家,心中充满敬佩,随即匆匆赶往兵工署。
俞大维接到破解结果时心头一震,他立刻下令组织防空部署。昆明城内,防空警报声刺破长空,所有市民立即进入警戒状态。昆明的防空措施迅速铺开,士兵们就位,市民疏散,所有的力量被调动起来。
几天后,日军轰炸机群果然如预期般到达昆明上空。然而,由于提前得到防空预警,国军已经作好了全面的准备,防空设施开始运转。
日军轰炸未能得逞,损失控制在了最低限度。这一刻,前线指挥官们纷纷松了口气,而俞大维深知,这一切都离不开华罗庚的破译工作。
消息传回后方,士兵们纷纷向这位默默无闻的数学家致敬。对于华罗庚而言,这是数学首次参与到抗战之中。俞大维欣慰地说道:“数学不只在书本上,数学也能救人。”
随着破译工作的成功,俞大维深感数学的威力。他主动提议组建一个密码破解小组,将华罗庚的数论技巧进一步应用于密码学领域。
之后的日子里,华罗庚继续指导密码小组对截获的日军密电进行解码,他的破解方法成为密码分析的核心手段之一。
每次日军发送密电,华罗庚便接到这些密电的副本。他的计算速度极快,往往在短时间内便找出规律,成功破解。随着密码破译的推进,国军在正面战场逐渐占据主动。
每一份情报传递到前线,都为作战部署提供了宝贵的依据。日军的袭击频次有所减少,情报的及时传递让国军的防线更加稳固。
而在华罗庚眼中,这不仅是科学的胜利,更是学术实践的突破。他常对同事们说:“数学并非纸上谈兵,而是可以救人。”他用数字的力量证明了科学家在战时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