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主席时代,到医院,无论是大医院还是小医院,还是农村的公社、卫生院,大家会发现,那个时候一进门就能看到影墙上总是有一行大字,毛主席写的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说起这行字,得从1965年6月26日那一天讲起。那天,卫生部部长钱信忠拿着一份报告去找毛主席。报告里写得明明白白:全国140多万卫生技术人员,七成挤在大城市,农村才分到一成;医疗经费更离谱,城市占七成五,农村只有两成五。毛主席一看就火了,说:“这叫啥卫生部?干脆叫城市卫生部得了!85%的农民就这么点资源,太不像话了!”他当场拍板,扔下一句话:“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这就是后来人人知道的“六二六指示”。 “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这行字,就是从这时候冒出来的。毛主席的意思很明白:医生不光要治病救人,更得想着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尤其是那些缺医少药的农民。这行字后来被写在医院的影墙上,成了那个年代医疗工作的灵魂。毛主席自己是农民出身,小时候见多了乡亲们因为没钱看病硬生生拖死的惨事,革命路上又眼睁睁看着战士们因缺医少药倒下,他心里早就憋着一股劲儿,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毛主席对医疗卫生的事儿,从来不是说着玩儿的。早在1930年代,他在革命根据地就搞过卫生运动,号召大家讲卫生、防疾病,还推中西医结合,能救一个是一个。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他又发动爱国卫生运动,全国人民一起扫地、灭四害,为啥?就是不想让疾病拖垮老百姓。1955年,南方农村血吸虫病闹得凶,他亲自抓防治工作,说:“血吸虫不除,我睡不着觉。”在他的硬推下,这病被压下去了,保住了无数条命。 1960年代初,他在北京开会,听人汇报农村医疗有多烂,一边听一边划重点,最后站起来,走到窗边,推开窗户吹了吹风,转身说:“农村缺医少药的事儿不能再拖了,医疗得下基层。”这话听着简单,可后面跟着的动作一点不含糊。毛主席为啥这么上心?因为他一直觉得自己是人民的勤务员,老百姓的命比啥都重要。他常说:“人民健康好了,革命才有底气,国家才能硬气。” “六二六指示”一出,全国立马动起来了,最牛的成果就是赤脚医生制度。啥叫赤脚医生?就是一群半路出家的农民,培训个把月,既会种田又能看病,背着药箱走村串户,治个头疼发热啥的,手艺不花哨,但管用。那时候农村啥样?路不好走,医院远得很,农民生病全靠硬扛。赤脚医生一出来,情况就不一样了。 到1970年代中期,全国有了150多万赤脚医生,差不多每500个农民就有一个能看病的。别看他们装备简陋,几根针、几把草药,就能搞定不少常见病。瘟疫来了,他们也冲在前头,帮着控制疫情,救命无数。1969年国庆那天,天安门广场上,赤脚医生方队走过,毛主席站在城楼上看着,挥手点头,眼里全是满意。这行字可不是摆设,它真真切切让农民的日子好过了点。 这行字对后来的影响 时间到了1980年代,农村生产队散了,合作医疗也撑不下去了,赤脚医生慢慢退出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乡村医生和乡镇卫生院,医疗条件比以前强多了。不过,毛主席的那套想法可没过时。1990年代,国家搞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看病能报销点钱。到了21世纪,“健康中国”这目标一提出来,医疗卫生又往前迈了一大步。 毛主席说过:“吃了农民种的粮,就得为农民治病。”这话听着土气,可道理一点不假。他的医疗卫生思路,就像一颗种子,种下去后开了花,结了果。今天的农村医疗,虽然跟那时候不一样了,但那份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还在延续。
越南省份合并的一个法则:”山海合并“!越政府很有魄力,省份从63个变成了34个
【8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