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时代的两个“无法解释”第一:毛主席时代,一亿工人居然没有一个下岗。第二:中国人的平均寿命,由解放前的35岁,增长到毛主席时代的65岁以上。 1893年,毛泽东生在湖南韶山冲一个普通农家。家里靠种地过日子,日子紧巴,他从小就知道老百姓的苦。13岁那年,家里想让他结婚,他却跑去县城读书,脑子里装的不是小家,是天下。后来在长沙求学、北大打杂,他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彻底转向革命。1921年,他参与建党,井冈山、长征、遵义会议,一步步走到1949年天安门城楼上。那一刻,新中国站起来了,他的目标也从推翻旧社会转向建新国家。 新中国刚成立时,城市里工作岗位少得可怜,农村人还往城里挤,怎么办?毛主席时代搞计划经济,国有企业成了顶梁柱。1953年“一五计划”启动,鞍山钢铁厂、大庆油田这些大项目上马,硬生生吸纳了上亿工人。国家管分配,工厂管生活,住房、医疗、孩子上学全包,工人端的就是“铁饭碗”。 这背后是工业化的狠劲。鞍钢1948年重建时几乎一片废墟,到1950年代已能轧钢,大庆油田1959年开钻,几年就成了能源支柱。这些厂子不光解决了就业,还撑起了国家工业底盘。工人有活干、有盼头,失业这词儿压根没地儿冒头。当然,这也靠全国上下勒紧裤腰带搞建设,资源全往工业砸,没点魄力干不下来。 1949年,中国人平均寿命才35岁,天花、瘟疫、饿肚子,啥都来。到了毛主席时代,这数字蹦到65岁以上,咋回事?简单说,医疗和生活条件大翻身。 先看赤脚医生。1960年代起,上百万农村医生背着药箱下乡,治病、打疫苗、教卫生,硬是把医疗送到田间地头。天花1961年就没了,血吸虫病也大幅减少。再加上爱国卫生运动,全国搞大扫除,灭“四害”,修水渠,环境好了,病少了。还有粮票制度,粮食产量虽不算高,但分配到位,饿死人的事基本绝迹。 这些不是啥高科技,就是接地气的办法。疫苗、卫生、吃饭,三管齐下,硬把寿命拉上去了。 毛主席这人,从根上就懂老百姓要啥。他早年下乡调研,知道工人没饭吃不行,农民没医没药更不行。所以政策都奔着这目标去。计划经济保就业,集中力量搞工业;医疗下乡保健康,卫生运动补短板。他不光会喊口号,还真下基层摸实情,政策不是拍脑袋出的。 当然,那时候也不是没问题。工业优先,农业和消费品就得让路,日子过得紧巴巴。但重点是,他把人力和资源拧成一股绳,干成了别人觉得不可能的事。 先说工业。鞍钢、大庆这些老厂子,现在还是经济大动脉。鞍钢如今钢产量全球顶尖,大庆油田年产油量照样稳。计划经济那套虽然后来改了,但工业底子是真打下了,改革开放直接起飞。 再说医疗。赤脚医生的经验后来进了新农合,基层医疗网一直没塌。2018年,中国人平均寿命到77岁,疫苗和卫生习惯在抗SARS、COVID-19时都顶上了用。这不就是毛主席时代那套的延续吗? 还有精神层面。王进喜跳泥浆池、雷锋帮老乡、焦裕禄治风沙,这些故事激励了多少人?自力更生、拼一把的劲头,成了民族DNA的一部分。 为啥一亿工人不下岗,寿命还能翻倍?说白了,是人拼出来的。王进喜没设备就用肩扛,赤脚医生翻山越岭送药,农民修水库一锹一锹挖。毛主席定方向,大家伙儿齐心干。那年代物资少、技术差,但人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这劲儿不光是苦干,还有信任。工人信国家能保饭碗,农民信医生能治病,政策落地有人执行,执行了就有回报。这种信任,现在想想都挺难得。 1976年毛主席去世,这时代画上句号。但他留下的东西没散。工业基础撑起了现代化,医疗网保住了健康底线,自力更生的精神还鼓舞着人往前冲。 当然,那时候也有短板。经济单一,效率不高,生活水平跟不上工业速度。但你不能否认,这俩“无法解释”的成就,真真切切改变了中国的命。
毛主席时代的两个“无法解释”第一:毛主席时代,一亿工人居然没有一个下岗。第二:中
潮女炫风尚
2025-04-23 21:05:45
0
阅读: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