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来,条件随便开!”面对刚刚获得索非亚奖的32岁美女科学家庄晓莹,整个欧洲

糖果乐园魔导 2025-04-23 21:57:04

“只要你来,条件随便开!”面对刚刚获得索非亚奖的32岁美女科学家庄晓莹,整个欧洲学术界简直炸开了锅,各大老牌商企纷纷对她允诺相当优渥的条件。面对如此诱人的条件,庄晓莹究竟会做出怎样的抉择? "获得这个奖我非常开心,这是对中国学者科研实力的认可。" 2015年11月17日晚7时,柏林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喜悦与骄傲。在德国洪堡基金会"索菲亚·科瓦雷夫斯卡亚奖"的颁奖现场,32岁的庄晓莹站在聚光灯下,成为了全场焦点。这位来自中国同济大学的年轻女副教授,刚刚成为了首位在工程领域获得"索菲亚奖"的中国科学家,也是中国第七位获此殊荣的学者。 颁奖人施瓦茨的话意味深长:"他们希望获奖者能够留在德国搞科研,但如果他们要走,我们也希望他们是德国的朋友。"这番话背后,是欧洲学术界对这位中国女科学家的渴望与期待。165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246万元)的高额奖金不仅仅是对她过去成就的认可,更是对未来研究的投资。 庄晓莹的研究领域看似晦涩,实则关乎未来。她专注于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运用计算机构建力学模型和数学模型,对纳米复合材料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方案进行优化设计。通俗地说,她在研制那些具备高强度、抗冲击、耐腐蚀、轻质等特点的材料,这些材料未来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半导体等领域。 但是,今天闪耀在国际舞台上的庄晓莹,当初的选择并不被所有人看好。时间倒回1983年,她出生在上海郊区,从小对理科特别感兴趣。高考后,父母希望她学医,但她却坚定地选择了土木工程专业。 "工地搬砖"——这是当时很多人对土木专业的刻板印象。更何况,一个女生学土木在那个年代更是罕见。不过,庄晓莹清楚土木涵盖了建筑环境、能源运用、建筑智能化等广阔领域,她不会因为外界的偏见放弃自己的爱好。 从同济大学到英国杜伦大学,再到挪威科技大学,庄晓莹的求学之路一路向前。本科期间连续三年获得同济大学优秀本科生奖学金,本科毕业论文获优秀毕业论文奖,博士期间获得陶乐茜研究生奖学金全奖和英国海外研究生奖学金全奖,博士论文更是获得欧洲计算机协会年度最佳博士论文提名。 "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她却选择了做科研,而且还做得那么出色!" 当庄晓莹获奖的消息在同济校园传开后,这样的赞叹声不绝于耳。但在庄晓莹的天平上,摆着的不仅是个人发展与荣誉,更有着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2015年11月17日,在德国获得"索菲亚奖"后,庄晓莹并没有被这份国际殊荣冲昏头脑。她面临着职业发展的重大抉择:是留在欧洲享受先进的科研环境和国际舞台,还是带着所学回到祖国建设? 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曾说:"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这句话仿佛就是为庄晓莹量身定制的。在利益与诱惑面前,她没有迷失自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国发展。 "获得这个奖我非常开心,这是对中国学者科研实力的认可。"通过越洋电话,庄晓莹告诉记者,"我的感想在于,年轻学者在博士毕业之后要保持研究的热情和冲劲,抓住好的机会,把内心的研究做出来。"这番话不仅是对自己的勉励,也是对所有年轻科研人员的建议。 庄晓莹的决定是明确的:将165万欧元的奖金全部用于科研事业,组建4到6人的团队,建设实验室,进行为期五年的创新科研。按照计划,她会在德国莱布尼兹—汉诺威大学进行研究,帮助科学家设计新一代的复合材料,然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对市场有帮助的产品,再带回中国。 她敏锐地指出了当前中国科研领域的一个短板:"现阶段我国虽然科研数量不少,但是质量方面有一定缺陷。"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提升中国科研质量贡献力量。 回到同济大学后,庄晓莹担任教授,负责科研项目和博士生教学。作为一位母亲,她深知平衡家庭与事业的不易。"社会和家庭的支持非常重要,"她说,"同时也要保持做学问的初心。" 同济大学校长裴钢向庄晓莹致信祝贺,肯定她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勤奋钻研,感谢她为提升学校土木工程学科国际影响力作出的贡献,并勉励她坚守"理论与工程实践并重"的传统,在未来的科学道路上取得更大成就。

0 阅读:76
糖果乐园魔导

糖果乐园魔导

糖果乐园魔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