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国首次大授衔,毛主席亲自审阅名单,突然皱眉问了一句:“军中吕布怎么没在上面?”罗荣桓被问得一愣,赶紧去查。 众人都惊了,毛主席口中的“军中吕布”,竟真没在名单上,这个名字,几十年来在战场上传得神一样,怎么会没人给他申报军衔? 吕俊生,河北邢台人,出生在个穷得叮当响的农家,小时候饭量奇大,村里人都管他叫“大胃王”。 可谁也没想到,他将来会变成一员猛将。 十二岁,他去外地打工谋生,正巧路过一座武馆,看见院里放着两只石锁,他走过去,单手拎了一个就走。 馆主一看,这孩子不是一般人,二话不说收了他做徒弟,这一练就是好几年,吕俊生身板壮、胆子大、手上有劲,不到二十岁就能一个人对付三四个壮汉。 抗日战争爆发,他投身八路军,部队调到山东一线,他参加的第一场硬仗,就是夏津一役。 那天夜里,敌人发起突袭,他带着一个排守在村口的破庙里。 天没亮,弹药用光了,吕俊生拎着刺刀冲出去,一口气砍翻了十来个日本兵,自己也身中数刀,仍然咬牙冲在最前头。 那一仗他硬是砍死了27个敌人,被战友们称作“军中吕布”。 这个称号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到延安。 毛主席在听取前线汇报时听到这个名字,还特意问过:“吕俊生是谁?真这么厉害?”第二年,全国英模大会,他就被请去了延安。 主席亲自接见他,拍了拍他肩膀:“你是个好汉子。” 后来,吕俊生打过百团大战、打过长治、还参加过抗美援朝。 他打仗从不按常规出牌,百团大战那年,有一次敌人躲在碉堡里,火力点压得部队抬不起头来。 他带着两个兵趁敌人换弹药的空隙,一个箭步扑上去,徒手把敌人从碉堡里拽出来,抢了枪反打回去,最后带人炸了整个碉堡。 再有一次,在山西闫家庄,他带的连队只有60多人,正面碰上一股装备精良的伪军。 对方有机枪、迫击炮,而他们手里就几支步枪和几颗手榴弹,他没硬拼,白天装死埋伏,晚上分兵绕后包围。 他亲自摸进敌营,靠着手里的刺刀解决了哨兵,一声口哨,全连冲杀过去,一夜之间把敌人全歼。 这一仗,他部队只伤一人,敌人全灭。他被老百姓称作“英雄连长”。 可这样一个战功显赫的人,为啥1955年授衔名单上没有他?真相让人唏嘘。 原来,吕俊生在抗美援朝时多次负伤,尤其最后一次,右腿中弹后未及时治疗,落下终身残疾。 他回国后被送进疗养院,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授衔那年,他主动写信申请复员,说自己已经完成使命,不愿再占国家资源,想回老家种地养老。 罗荣桓得知此事后,把信送到毛主席那,主席看完,沉默许久,只说了一句:“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后来,虽没能给他军衔,但他被授予“八一勋章”,并享有国家特殊抚恤,地方上也给他安排了副科待遇,日子算是有个保障。 但吕俊生的名字,始终没能在正式军衔名单里出现。 有人说,以他8次一等功的战绩,最少也该是个少将,可制度就是制度,既然退役,就不具备参评资格。 罗荣桓也曾公开表示:“吕俊生是我军的骄傲,缺了他,是这个制度的遗憾。” 吕俊生本人倒是很看得开,他回到河北老家后种地、养猪,还时不时教村里孩子练拳。 村里人都知道他当年杀敌如麻,但他从不炫耀,也不提自己的伤,他常说一句话:“我命大,是给国家剩下的,不是给自己摆谱的。” 1965年,有人帮他申诉,他带着一身旧军装进了北京,老英雄康克清、王首道亲自出面证明。 三年后,他恢复名誉,享有副地级待遇,但那年,他身体已经不行了,说话都吃力。 1970年时,他就因心脏病住过院,有人说他那次其实没死,只是被安排秘密隐退。 这话真假没人证实,但村里人都说,吕俊生晚年常一个人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盯着北方看半天不动,也许是在想战场上的那些兄弟。 他去世那天,全村自发为他送行,几百人围在灵堂外,有人举着老八路的军帽,有人唱着老歌。 他的墓前立着一块石碑,没有军衔,只有一句话:“军中吕布,英雄归乡。” 这么多年来,很多人对他印象深刻的不是杀敌的数字,而是他退下战场后那种干净利落的姿态。 他不图名、不求利,也没跟国家要什么,他说:“打了一辈子仗,我不想再抢位置了。” 毛主席当年那一句“怎么没在上面”,其实不只是好奇,更是一种惋惜。 像吕俊生这样的兵,一辈子冲锋陷阵,却悄无声息地退场,那个年代,这样的英雄,还有很多。
彭总本来确是想杀人立威的,毕竟四野横扫南中国以后,多少有点骄兵悍将的的意思,如果
【21评论】【70点赞】
喵喵呜哒
老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