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钱赔给中国,然后赶紧去道歉!”自从中国切断了在巴西的核电站供电系统,巴西的民众不但没有说中国一句不好,还聚众跑到巴西政府门口,公然抗议吆喝。这究竟是为何? 夜幕降临,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街头却没有往日的灯火辉煌。2023年夏天的某个夜晚,圣保罗郊区的核电站控制室里,几盏应急灯发出微弱的光芒。技术员马科斯盯着屏幕,额头渗出汗珠。屏幕上,一行红字刺眼地闪烁:“电力输出已中断”。 就在几小时前,中国技术团队撤离了电站,切断了向巴西电网的电力输送。马科斯喃喃自语:“这下麻烦大了……” 街头巷尾,居民们点起了蜡烛,抱怨声此起彼伏。没人责怪中国,反而有人开始组织游行,目标直指巴西政府大楼。 这场突如其来的“电荒”究竟从何而来?事情还得从几年前说起。 2010年代,中国核电技术突飞猛进,“华龙一号”成为全球核能市场的明星。巴西,这个以桑巴和足球闻名的南美大国,却因电力短缺饱受诟病。全国60%的电力依赖水电,干旱一来,电厂就“歇菜”。两座老旧核电站Angra 1和Angra 2早已不堪重负,难以为9000万人口提供稳定电力。 2018年,中巴两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达成协议:中国提供技术支持,升级巴西核电站,并协助开发风能、太阳能项目,确保电力供应。作为回报,巴西承诺向中国出口石油,并支付核电项目的运营费用。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巴西经济一落千丈。政府财政赤字飙升,失业率居高不下。雪上加霜的是,巴西政府开始拖欠中国的项目款项。起初,中方展现了极大耐心,同意延期付款,甚至提供了额外的技术援助。 然而,巴西政府的态度却令人寒心。不仅未能兑现石油出口的承诺,还以“国内经济困难”为由,拒绝支付核电运营费用。2022年,巴西单方面宣布暂停部分合作项目,甚至限制中国技术人员进入电站。 中国忍无可忍。 2023年6月,中方依据协议条款,正式终止核电技术支持,并切断部分电站的电力输出。这一决定如同晴天霹雳,巴西全国陷入电力危机。里约的医院不得不启用备用发电机,圣保罗的工厂纷纷停工。炎热的夏季,空调成了摆设,居民们在街头挥汗如雨。 愤怒的民众聚集在政府大楼前,高举标牌:“还钱给中国!给我们电!” 他们并非针对中国,而是将矛头对准了政府的无能。 抗议队伍越来越壮大,有人甚至给总统卢拉写信:“核电站让我们告别了限电的日子,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中国的付出有目共睹,政府必须道歉!” 几天后,卢拉在电视上公开承认政府的失误,承诺立即支付拖欠中国的款项,并派遣外交团队赴北京重启合作谈判。抗议的民众逐渐散去,核电站的电力供应也在数周后逐步恢复。巴西的夜晚重新亮起,但这场危机留下的教训却深刻而久远。 中巴合作的背后,是全球化时代各国互利共赢的缩影。根据巴西能源部2024年的数据,核电与可再生能源的结合已使巴西的碳排放量下降了15%,而中国的技术支持功不可没。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不仅限于核电,还扩展到农业、基建和科技领域。 2024年,中国企业投资的巴西风电项目新增装机容量达500兆瓦,为当地创造了上万个就业岗位。 然而,这场风波也提醒人们:合作的基础是信任与契约精神。巴西政府的失信,不仅损害了中巴关系,也让本国民众付出了代价。 正如巴西人民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没有电的日子,我们才明白光明的珍贵。” 这句话,或许是对这场危机最好的注脚。
万万没想到,美国现在对中国使的招,跟当年整垮日本用的手段一模一样!如今他们计划已
【3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