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欧洲比美国人看的明白。4月24日,欧洲太平洋资本CEO彼得·希夫,在海外社交

端梦翱翔 2025-04-24 15:38:05

看来欧洲比美国人看的明白。4月24日,欧洲太平洋资本CEO彼得·希夫,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写道:“(美国财长)斯科特·贝森特认为,中国的问题在于中国人工作太努力,储蓄太多。此外,他们应该更像美国人,用信用卡购买他们买不起的东西。” 然而后面他话锋一转,批评其观点,并认为:“实际上,我们没有资格对中国或任何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指手画脚。” 咱老百姓爱存钱,背后是几十年发展阶段的烙印。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大家存钱是为了防病、养老、供孩子读书,这是过日子的基本逻辑。 到了 2025 年,中国储蓄率虽仍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政府已经在发力调整:完善医保、推进养老改革、扩大消费信贷,这些政策都在引导储蓄转化为内需。 说白了,中国的高储蓄率是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不是什么 “问题”,更不需要外人指手画脚。 美国信用卡债务在 2025 年突破 1.5 万亿美元,家庭负债率超过 100%,这种模式带来的是短期繁荣和长期隐患。 反观中国,2025 年居民杠杆率控制在 62%,远低于美国的 78%,这说明中国在防范金融风险上更稳健。希夫作为经济学家,不可能看不到这种模式的脆弱性,所以他才会批评贝森特的观点。 回到储蓄率问题。中国的高储蓄率并非阻碍发展,而是为转型升级提供了资金保障。 2025 年中国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达 2.8%,超过欧盟平均水平,这些钱从哪儿来?很大一部分来自储蓄转化的投资。 相比之下,美国依赖印钞和举债维持科技霸权,这种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说到底,这场争论的核心是发展模式的较量。中国的道路好不好,老百姓的生活改善最有说服力。 2025 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2015 年翻了一番,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到 4 亿人,这些实打实的成果,比任何理论都有说服力。 西方某些人与其操心中国的储蓄率,不如先解决自家的债务危机和社会撕裂,这才是真正的务实之道。

0 阅读:2276

评论列表

云中漫步

云中漫步

5
2025-04-24 21:43

教育、医疗、住房三座大山压着,只能是千方百计也要存点钱应急!

端梦翱翔

端梦翱翔

端梦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