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华社呼吁大学校园对社会开放,网上赞同者有之,反对者有之。其实国外大学大都是开放的,如哈佛、牛津均采取无围墙管理模式,公众可自由进出,形成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 国内如苏州的西交利物浦大学,也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记得我2015年送孩子去上大学,找不到大学校门,后来才知道,这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与社区深度融为一体,新生开学典礼也都是租用社会上的体育场举办的。 大学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不能因为怕影响学生上课、安全问题、卫生问题等而一概拒绝校园开放。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通过加强管理、预约、限时段开放等解决的。 比如我所在的蚌埠,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医科大学等,也是在疫情之后实行对外关闭的。学生通过刷脸出入校园。附近居民有时想在傍晚进入校园操场散步锻炼,但却不能进入,而偌大的操场锻炼的学生并不多。其实这也是体育资源的浪费,国家投入这么多钱建设高校,高校也有义务用好这些资源。 总之,大学不仅是教学科研的场所,更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大学开放不仅是“物理之门”的打开,更是“文化之门”的敞开。建议打开大学校门,满足公众对高质量文化资源的需求,增强公众对高等教育的认同感,促进社会与高校的互动,让社会人士感受更多大学之大,大学之开放,大学之美好。高校应在保障教学秩序的前提下,逐步推进开放,让公众感受大学的精神魅力。 正如复旦大学教授孙向晨所言:“大学不仅要打开校门,教授们也应积极走出去,做好科普工作。”通过合理的管理措施,大学与社会可以实现真正的“双向奔赴”。大学开放是大势所趋
最近新华社呼吁大学校园对社会开放,网上赞同者有之,反对者有之。其实国外大学大都是
南谯夜话说
2025-04-24 16:17:48
0
阅读:61
没名
大学和住宅小区都不应该有围墙!全部拆除!
用户10xxx73
出了事谁担责
容止 回复 04-25 05:26
出什么事❓杞人忧天
汗舞帝 回复 04-25 06:24
这种维“安全论”,怕担责的杠精思想最害人,害死人,害很多人。开放利大于弊,封闭弊大于利,有这个判断就行了,一个发达,文明,健康的开放现代社会必须有一定的容错率,包容性,让哪些以“绝对”安全来抬杠的乌龟们躲进时间的枯井了杞人忧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