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参与修建三峡大坝的老人曾说过,90%的人不知道,在三峡大坝修建初期,我国著名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4-24 17:37:37

一位参与修建三峡大坝的老人曾说过,90%的人不知道,在三峡大坝修建初期,我国著名水利科学家黄万里先生对修建三峡大坝持反对意见。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3年春的一个清晨,长江三峡,第一声挖掘机的轰鸣划破薄雾,十六年后的2009年,当最后一块混凝土被注入坝体,这座举世瞩目的水利枢纽终于巍然屹立,这两个时间节点,串联起了中国水利史上最具争议性和影响力的工程。   在工程启动之初,一场关于三峡工程前途命运的争论就已在学术界展开,时任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的黄万里,这位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获得首个中国工学博士学位的水利专家,提出了令人深思的警示,他担忧泥沙淤积将导致重庆港口功能受损,地质灾害频发可能威胁库区安全,同时大坝的军事安全隐患也不容忽视,这些观点虽显得不合时宜,却透露出专业人士对大型水利工程的深刻思考。   与之相对,工程支持者展现了一幅宏伟蓝图:建成后的三峡大坝将肩负防洪、发电、航运三大使命,他们预计大坝能将长江中下游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升至百年一遇,年发电量可达900亿度,航运能力更可实现质的飞跃,这些论据都建立在扎实的科学研究基础之上。   三峡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技术层面,工程师们需要攻克世界级的水利建设难题,为确保工程安全,项目组建立了严密的安全协议,核心技术资料都经过加密存储,工地周边更设有严格的警戒区域。   生态保护成为另一个重要课题,工程团队在施工区周围种植了数千棵树木防止水土流失,设立24小时运转的水质监测站,试图将对长江生态的影响降至最低,然而,工程废弃物对水质的影响和鱼类种群的减少,依然让人忧心。   最具挑战性的或许是人文层面的工作,从1994年到2010年,约130万库区居民不得不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这些移民不仅要面对生计转型的压力,更要经历文化认同的重塑过程。   在发电方面,三峡电站的年发电量突破了预期目标,航运条件的改善更是显著,长江年通航能力从1000万吨跃升至5000万吨,运输成本降低超过三分之一,2010年,大坝经受住了建库以来最大洪峰的考验,成功保护了下游1500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但代价也在悄然显现,2004年荆江段出现多处崩岸现象,2008年鄱阳湖水位创下历史新低,2010年后库区地质灾害点剧增,气候异常、生态破坏、移民生计困难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据2020年统计,库区水质已从一类降至三类,每年污水处理支出远超发电净利润。   跨越时空回望,这场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议似乎已有了某种答案,黄万里的预警部分应验,却也并非全部成真,大坝确实如支持者所愿,在防洪、发电、航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提醒我们,科技与自然的关系从来都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寻求平衡的辩证关系。   信息来源:中国经济周刊《当年反对建三峡的那些“预言”应验了吗?我们为什么需要三峡大坝?》

0 阅读:72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