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防部长海格塞斯最近表态称:“我们不寻求与中国开战,与中国开战当然也并非不可避免的。我们不寻求任何形式的战争。但是,我们必须共同防止战争的发生,大力遏制中国在本半球的威胁。” 这么说吧,这番话看似矛盾,实则就是美国当前对中国的真实态度。既不敢打,又不得不装出要打的架势。 其实从2018年到现在,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察觉到,美国在军事上已无法对中国形成压倒性优势。五角大楼内部推演显示,在潜在的中美冲突中,美军胜算渺茫。 航母可能还没驶出港口就被导弹锁定,这个残酷现实让美国决策层不得不重新评估对华战略。 但另一方面,反华已成为美国国内政治的重要筹码。对特朗普政府而言,保持对华强硬姿态是维系“红脖子”选民支持的关键。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明知打不赢,却必须继续表演强硬。 前北约司令史塔莱迪近期在彭博社发文警告,称中美开战迹象明显而美国准备不足。这种言论看似专业分析,实则充满政治算计。 民主党人抓住特朗普政府在军事准备上的短板大做文章,试图动摇其基本盘信心。 史塔莱迪列举的数据确实触目惊心:解放军在台海的巡逻次数从2023年的1500次猛增至2024年的3000多次,南海军事存在也持续增强。 但这些“证据”更多是用来制造恐慌,而非真正预警战争风险。 更讽刺的是,当前加剧中美紧张关系的关税战,恰恰是特朗普自己埋下的雷。他曾威胁要用高额关税制裁中国,如今却提前打光了这张牌。 中美贸易实质性脱钩后,中国反而少了顾忌。 而海格塞斯口中的“本半球”,指的自然是西半球,尤其是美国视为后院的拉美地区。 近年来,随着中国同拉美国家政治互信与经贸合作的深入,美国传统势力范围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 海格塞斯虽然表面上呼吁和平,实则是在警告中方不要染指美国的地盘。 不过,今时不同往日,单靠言语恫吓已经吓不住人了。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在维护自身利益时愈发坦荡从容,面对美方的各种威逼利诱,反而越战越勇。 更何况,中国在拉美搞经济合作,建设港口公路,既符合当地国家利益,也是在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有理有据,无可指摘。 当然,海格塞斯的表态还有一层考量,那就是安抚国内“鹰派”。 随着中美实力差距缩小,不少现实主义者已经认识到,与中国爆发直接军事冲突将是一场灾难。 他们虽然同样把中国视为头号假想敌,但更倾向于在高科技、贸易等领域展开针对性的遏制。 海格塞斯用看似强硬的言辞塑造对华强硬形象,实际上为避免局势升级赢得回旋余地。 但可惜的是,美国并未真正接受实力相对衰落的事实,从加强亚太军事部署到组建“芯片联盟”,从炒作台海危机到怂恿菲律宾挑衅,美国正试图用组合拳遏制中国。 这种策略的问题在于,它既低估了中国反制能力,又高估了美国自身实力。中国不仅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还在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尖端领域快速突破。 当美国还在用冷战思维搞围堵时,中国已通过“一带一路”构建了新的合作网络。 如今,中美关系的吊诡之处在于,双方都清楚爆发直接冲突将是灾难,却又被国内政治和国际博弈推着走向对抗边缘。 美国面临的选择其实很明确:要么接受多极化现实,学会与平等对手共存;要么继续徒劳地试图维系霸权,最终耗尽国力。 从历史经验看,守成大国往往要经历多次碰壁才能认清现实。对中国而言,最重要的是保持战略定力,继续提升综合国力,同时做好应对任何挑衅的准备。 毕竟,只有让对手确信挑衅必然失败,和平才能真正得到维护。
美国终于承认:这是战略性误判!这样的格局,真不能怪中国!美国终于承认:这是历史
【5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