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我国试飞员邹延龄出国试飞飞机,酒会上,一位外籍美女在他耳边轻声说了一句话,让他猛然警觉!匆匆离场回到酒店查看护照,眼前的一幕让他大吃一惊,第二天立刻返回中国! 20世纪90年代,我国自主研发的C8中型运输机进入试飞阶段,却因缺乏专业试飞员陷入困境。 原本高薪聘请的外籍飞行员临阵退缩,让整个项目陷入停滞。 邹延龄作为项目团队核心成员主动请缨接手任务,已经40多的他有15年飞行经验,参与过七种机型试飞任务,累计飞行时长超过3000小时。 面对上级担忧,他拿出厚达20页的风险评估报告,详细列出27个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及应对方案,最终特批同意由他执行试飞任务。 1990年8月17日,西安阎良机场笼罩在紧张气氛中,机务人员发现起落架液压系统存在轻微渗漏,邹延龄带着三名工程师亲自检查两小时,确认属于正常磨合现象。 上午十点整,银灰色运输机呼啸升空,在8000米高空完成12个规定动作。 当飞机平稳降落时,指挥塔台爆发出热烈掌声,这次成功试飞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五个掌握中型运输机技术的国家。 六年后的春天,美国某军工企业突然发来邀请函,指名要邹延龄带队参加技术交流会。 没曾想这次邀请表面是洽谈采购事宜,实则暗藏玄机。 代表团抵达洛杉矶次日,美方安排酒会接待,50多人的宴会厅里,身着空军制服的邹延龄格外显眼。 酒过三巡,一位自称航空杂志记者的金发女子靠近邹延龄。她说着一口流利中文谈论C8性能参数,突然压低声音说:"邹先生的技术令人钦佩,不知是否考虑过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与此同时,服务生递来的香槟杯沿沾着可疑粉末,邹延龄借口接电话离场,返回酒店立即检查随身物品,发现护照有效期竟被私自改为三年,这意味着有人企图制造长期滞留假象。 等到第二天清晨,代表团改变行程提前回国,他们原定两周的访问行程仅停留37小时。 三个月后,那家企业的别有用心也被曝光,美国某情报机构当时策划了代号"蓝鸟"的挖角行动,预算高达两百万美元。 不可否认的是,邹延龄的果断处置不仅避免技术泄露,更保住关键研发团队的完整性。 这次事件加速了国产运输机研发进程,1998年改进型C8-II列装部队,最大载重从二十吨提升至二十八吨,高原起降性能超越同期俄制伊尔-76。 邹延龄继续扎根试飞岗位,培养出十二名特级试飞员。 2001年他在青藏高原进行极端环境测试时,成功处置双发停车险情,创下运输机无动力滑翔迫降记录。 如今咸阳机场陈列着那架见证历史的初代C8,座舱仪表盘上仍保留着当年试飞时贴的警示标签。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技术可以追赶,尊严要靠自己挣。" 信息来源:《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 专家篇》——航空工业出版社
1996年,我国试飞员邹延龄出国试飞飞机,酒会上,一位外籍美女在他耳边轻声说了一
粉樱萌娃
2025-04-25 16:57:49
0
阅读: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