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两个美国士兵正维护洲际导弹,突然一个扳手套筒掉落,竟砸破燃料箱,致使

粉樱萌娃 2025-04-28 10:47:43

1980年,两个美国士兵正维护洲际导弹,突然一个扳手套筒掉落,竟砸破燃料箱,致使150吨的导弹剧烈爆炸,740吨重的核弹头被炸飞100多米! 1980年9月发生的美国洲际导弹燃料泄漏事故,至今仍是军事安全管理领域的典型案例。 当时位于阿肯色州大马士革的"泰坦II"导弹发射基地内,两名技术员正执行例行检查任务。 这座深埋地下的发射井布置着美军当时最先进的战略武器,井底竖立着配备核弹头、装载150吨液态燃料的庞然大物。 当天下午的技术流程与往日并无二致,军士长巴克利带着助手罗汉森进入发射井作业平台,他们需要对导弹外层的压力阀门进行检测。 由于这类设备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维护人员逐渐形成了固定的工作模式,二人使用特制套筒扳手完成检查后,巴克利随手将重达3.6公斤的工具搁置在狭小的金属台面上。 没曾想这个机械工具滑落的瞬间竟改写了历史进程,距离井底60米高的作业平台上,军士长转身准备记录日志时,胳膊意外碰落了工具套筒。 工具套筒顺着狭窄空隙急速坠落,在井壁间来回碰撞多次后,最终击穿了导弹燃料仓的铝合金外壳。 霎时间比航空燃油更具挥发性的液体燃料开始外泄,带有甜杏仁味的剧毒雾化气体迅速充斥整个发射井。 基地警报当即拉响最高级别的红色警戒,应急消防系统向发射井灌注的数百吨水没能阻止燃料挥发,反而加重了井内空气湿度。 接到警报的6人技术小组从两公里外指挥中心迅速赶到现场,戴着呼吸装置下井探查的队员发现,损毁的燃料仓已形成半个手掌大小的破口,即便使用专业堵漏器材也难以封住迸射的燃料流。 液态燃料与空气中的氧气持续反应产生的气态混合物,在密闭空间里逐渐达到爆炸临界点。 赶来增援的军事专家通过传感器数据发现,井内混合气体浓度每五分钟递增8%,任何金属碰撞或者静电都可能引发灾难。 经过三小时紧张研判,现场总指挥下达全员撤离命令。 当晚11点22分,发射井方向传来震耳欲聋的巨响,重达740吨的混凝土井盖被爆炸冲击波掀翻,裹挟着火球冲天而起。 充满放射性物质的火光映红夜空,方圆十公里的居民目睹了蘑菇云状的烟雾腾空消散。 现场检测仪记录的数据显示:相当于300吨TNT当量的爆炸威力,将价值830万美元的发射设施瞬间夷为平地。 这场浩劫造成的损失远不止物质层面,发射井内未装配引爆装置的W53核弹头在爆炸中飞出170米,最终落在被冲击波推平的松树林内。 虽未造成核泄露,但弹体外壳受损程度令五角大楼高层后怕不已。 事故报告指出:若弹头内部浓缩铀防护层出现裂痕,阿肯色州西北部将面临严重的核污染威胁。 事故发生五天后,美国空军战略司令部首次发布公开声明,承认维护流程存在人为疏忽。 参谋长联席会议成员向参议院军事委员会陈述时强调:触发事故的套筒扳手本应通过安全绳固定在工作平台,跌落工具的军士长违反了操作手册第14条第三项规定。 当地居民对事件的反应超出官方预期,距基地最近的沃伦镇原本依赖军事设施提供就业机会,事故后却涌现大量抗议示威。 教堂牧师杰斐逊·怀特在白银咖啡厅组织的居民会议形成决议,要求全面公开附近三座导弹基地的安全系数。 此次事故直接推动了美军核武维护规程的调整,五角大楼于1983年强制推行双人确认制度,要求所有核设施操作必须由两名技师互相监督工具使用。 战略空军司令部将年度安全培训时长从40小时提升至90小时,同时为发射井作业平台加装全包围防护网。 国际原子能机构1985年发布的《核设施风险管理指南》中,有九处引用了该次事故的现场数据。 在这起闻名的扳手套筒事件中扮演关键角色的液态燃料技术,自1990年代逐步被固体燃料推进器取代。 但军事安全专家始终不忘提醒:即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战略武器的可靠性依然无法完全规避人为失误带来的风险。 当年被气浪掀翻的井盖残骸,如今作为特殊展品存放在华盛顿国家空军博物馆地下展厅,警示着每一位到访者。 信息来源:大马士革核武器事故——中国大百科全书

0 阅读:91

猜你喜欢

粉樱萌娃

粉樱萌娃

粉樱萌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