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之名,行动摇国本之实,特朗普是美国版戈尔巴乔夫?

国际风云速记簿 2025-04-28 15:53:34

2022年8月30日,俄乌冲突爆发半年后,91岁的戈尔巴乔夫在莫斯科中央临床医院离世。报道称,这位苏联前最高领导人,人生最后岁月满是遗憾。他遗憾的并非亲手终结苏联,而是普京“毁掉”他开启的视野,致使俄罗斯未被西方世界接纳。 他曾对2018年7月普京与特朗普在芬兰的会晤满怀期待,认为若二人同意合作,会晤将成重大里程碑载入史册。

芬兰主办美俄峰会历史悠久。1990年,戈尔巴乔夫就在此与美国总统老布什举行峰会,数月后,苏联解体。在戈尔巴乔夫记忆中,这不是崩溃,而是俄罗斯“新生”,这对他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没有人能背负亡国愧疚还心安理得活着。 此后,看到俄罗斯被美西方接受,成了戈尔巴乔夫最大愿望,也是他证明当年做法没错的有力证据。若戈尔巴乔夫能多活几年,看到特朗普第二任期的美国,不知作何感想,是否还会急切融入美西方世界? 戈尔巴乔夫对特朗普如今境况或许不陌生。34年前,他认为苏联不能再按老路走,必须大改革,结果将苏联送进坟墓。苏联例子若不够,如今美国相似的遭遇,可能颠覆我们对改革的认知。 在大国竞争中,不是谁先解决内部问题谁赢,反而是先被迫内部改革、走“攘外必先安内”道路的,容易遭灭顶之灾。特朗普上任前夸下海口,要短时间解决诸多问题,可上任三个多月,只有把墨西哥湾名字改成“美国湾”。

特朗普第二任期与第一任期不同,他实实在在掌握了总统权力,所以他的破坏性也彻底暴露。一个走向末期的帝国,就是是久病老人,经不起折腾,此时来场“大手术”,只会加速灭亡,何况主刀的还是特朗普这样不靠谱的“庸医”。 当年苏联政治局推选戈尔巴乔夫上台,主要因前几任领导年迈保守,国家积弊丛生,认为54岁的戈尔巴乔夫年轻有想法,能带来新气象。戈尔巴乔夫确实带来改变,只是过头了。这不能全怪他能力不行,改革本就艰难,纵观人类历史,改革成功的案例寥寥无几。

特朗普两任期中的遭遇,反映出改革者常面临的两大难题。第一任期,他缺乏自己的政治班底,在事务中被架空,只能提拔家人如女儿伊万卡、女婿库什纳做事。但与华盛顿官僚集团、共和党建制派相比,这股力量太弱小了,况且家人还只顾捞取私利。整个第一任期,特朗普可以说有总统之名,无总统之权。

到第二任期,特朗普虽组建了自己的内阁,有了实权,但是缺乏让政治体系服从的权威。权力和权威不同,权威是让人自愿服从权力的能力。特朗普的内阁班底权威不足,二十多名成员中,马屁精和网红居多,内阁会议沦为对他阿谀奉承的场合。 美国不缺专业管理人才,可这些人多与建制派关系深厚。对特朗普而言,不忠诚的专业人士比忠诚的“废物”危险。但对国家来说,锐意改革的“废物”造成的破坏,远大于善于逢迎的专业人士。 帝国末期,改革所需的政治资源和专业知识被既得利益集团垄断。改革者即便掌权,也因权威不足难以动员资源,只能任用渴望走捷径的政治投机者。这些人造成的破坏,又成为既得利益者反对改革的理由。最终,改革能不了了之就算幸运,像苏联那样失控崩溃,则是最坏结果。

1940年5月10日,纳粹德国装甲部队穿过阿登高地,向英吉利海峡进军。一个月后,巴黎沦陷,法国投降。这场危机改变了1940年美国大选形势。时任总统罗斯福已连任两届,按传统他不应竞选第三任期,不过,这项传统在当时还没有写入美国宪法,仅仅是作为一个惯例保留了下来。

上百年的历史惯例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民主党内部的许多高层并不支持罗斯福竞选第三任期。在现代人看来,罗斯福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肯定是靠着新政的丰硕成果赢得了民众的支持,才创造了连任四届的奇迹。 但是,罗斯福新政实际上在他的第二任期就已经陷入了困境,不仅受到了商界的全面抵制,而且最高法院也出手推翻了罗斯福的许多改革项目。为了排除最高法院的阻挠,罗斯福于1937年开始推动司法程序改革,试图增加大法官的数量,增强总统对最高法院的影响。 但是这一方案遭到了民主、共和两党高层的同时反对,认为他破坏了三权分立的原则。首席大法官查尔斯・休斯打破先例,在法案未进入司法流程时就公开表态,对总统罗斯福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此后,罗斯福的影响力就逐渐减弱,民主党内的保守派与共和党人开始联手阻止罗斯福新政的进一步实施。

在1938年的中期选举中,罗斯福试图组织反击,积极支持那些赞同新政的民主党成员参加国会选举,结果遭遇了惨败。他支持的十名候选人中只有一人成功当选。 不过,希特勒在欧洲发动的战争拯救了罗斯福,尤其是1940年6月法国的沦陷震惊了美国公众,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不再认为这只是一场欧洲人的战争,罗斯福迅速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从改革者转向了抵抗领袖,向全国传递只有他才能带领国家安全度过纳粹的威胁,并开始拉拢共和党内部同样是干预主义立场的成员。 1940年美国大选变成孤立主义和干预主义的路线之争,战争威胁成了罗斯福的“催票器”。期间,他推动军队扩张,民主党高层在紧张战争氛围下,同意支持他竞选第三任期。1940年9月,罗斯福违背中立法案,与英国达成驱逐舰换基地协议,这一协议大幅提升他的支持率,奠定了1940年11月总统选举胜局。

此后,罗斯福成为带领美国对抗纳粹的领袖。凭借这种威望,罗斯福在1944 年1月将自己的经济改革目标阐释为第二项权利法案。罗斯福1945年去世,但围绕他形成的权威和理念,促使美国内部产生进步党势力,推动罗斯福新政持续深入。

罗斯福新政被视为成功改革,获高评价,并非改革本身成就多高。实际上,新政像多数改革一样,很快遭保守派抵制,体制停滞。如今许多美国政治精英对罗斯福评价不高,指责他破坏三权分立。但罗斯福带领美国联合世界击败纳粹、建立新国际秩序,在这一历史叙事中地位重要。新政对后世影响及评价,很大程度上源于此。 多数改革以失败告终,改革者获内生性权威难如登天,引入外部权威又危险,苏联就是例子。美苏争霸时,戈尔巴乔夫大量引入外部权威冲击苏联原有社会规范。因权威来自外部,他对改革话语权不足,温和稳定改革难以实现,总有人用激进口号争夺新权威。戈尔巴乔夫改革不久,叶利钦等就以更激进主张上位,最终激进分子夺权,苏联失控解体。

对改革而言,内生性权威远优于外部引入,但获取难度大。特朗普上台后推行“美国优先”政策,想强化自身权威。但他擅长内斗,对外政策却无一兑现,只能制造国内社会对立维持支持率,这反而加速美国内部反对势力集结。 但美国如今已病入膏肓,错过时机。只要不让特朗普从外部胜利获取权威,他就只能继续折腾美国民众,如此一来,特朗普成为“美国的戈尔巴乔夫”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0 阅读:34
国际风云速记簿

国际风云速记簿

速记国际风云,为您记录每一个重要的国际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