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巾军起义是怎样爆发的?这次大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 1351年夏日,黄河岸边的一

暖阳温暖人心 2025-04-29 21:49:08

红巾军起义是怎样爆发的?这次大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 1351年夏日,黄河岸边的一群河工挥汗如雨。他们被元朝政府强征来治理频繁决口的黄河,每天在烈日下劳作,却连应得的工钱都被监工克扣。工部尚书贾鲁奉命征调了十五万民夫集中治河,却不知这支队伍将成为点燃元朝末年革命烈火的火种。 "凿出来了!这是什么东西?"一位河工高喊着,引来众人围观。黄陵岗(今河南兰考东北)的土里,一座石人雕像被挖出,诡异的是,它只有一只眼睛。有人发现石人背上刻着十四个字:"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 这不是偶然。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和刘福通早已暗中筹划,将这石人预先埋好,等待时机。"天下反"三个字道出了千万农民的心声,工地顿时沸腾起来。 若要追溯这场轰轰烈烈起义的根源,必须回到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元朝建立后,蒙古贵族和汉族大地主联合专政,占有大量土地。元顺帝的公主奴伦引者思一人就占有土地五千顷。福建崇安县的地主占据了全县六分之五的土地。成千上万农民沦为"驱口"(农奴)、"工奴"、"佃客",身受惨重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江西的一些大地主每年收租竟达五万多担。蒙古贵族和豪绅大地主更设立"斡脱所"专营高利贷,贫困农民只得卖儿为奴,卖女为婢,家破人亡。 "贫极江南,富称塞北。"这是红军在反元斗争中发出的呐喊。元朝政府经常派官吏和军队到南方搜刮物资,运到北方供少数人享用。他们为讨好军事首领和部族酋长,动辄大肆赏赐金银绸缎,每次赏赐常耗费国家一年或半年的收入。这些物资从哪里来?全从老百姓身上搜刮而来。 元朝统治者还实行残酷的封建专政,在各地建立"疃社"、"甲里"控制汉族人民。疃社社长和甲主都是蒙古人,他们横行乡里,"衣服饮食惟所欲,童男少女惟所命。"他们还将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实施民族歧视政策。蒙古人打死汉人,只需交一点"烧埋银"了事。 当韩山童在起义初期不幸被捕后,刘福通回到颍州(今安徽阜阳),迅速组织农民起义。短短时间内,起义军从三千人发展到五、六万人,他们用红巾裹头,因此被称为红巾军,也叫红军或香军。他们先后攻占了颍州、罗山、上蔡、真阳、确山、朱皋、午阳、叶县等地。四个月后又占领了汝宁、光州、息州、信阳等地,队伍很快发展到几十万人。 颍州红巾军的熊熊烈火迅速燃遍全国。在江苏萧县,芝麻李(李二)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占领了徐州,队伍发展到十几万人。湖北蕲水(今浠水)的徐寿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先后攻占了安陆、沔阳、武昌、江陵和江西一带,队伍多达几十万人。这三支起义军将元朝统治区截为两段,沉重打击了元朝的统治。1352年,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北)的郭子兴率众起义,并加入了刘福通红巾军部。同年,出身贫苦农民的朱元璋投奔郭子兴部参加起义,为日后的历史发展埋下伏笔。 1368年,朱元璋率军攻入大都,元顺帝仓皇北逃,蒙元统治就此终结。但翻开历史,我们会发现这盛大的终章其实是建立在十余年前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奠定的基础之上。 回到1355年,红巾军在经过几年的浴血奋战后,在亳州(今安徽亳县)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刘福通推举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小明王,国号宋,年号龙凤。这个政权虽然形式上未能完全突破封建王朝的框架,但性质却与以往不同——它是农民对地主阶级的革命专政。当时有一首流传的民谣生动地描述了这一景象:"满城都是火,府官四处躲,城里无一人,红军府上坐。" 掌握政权后,红巾军立即开始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他们将从领主、地主手中夺来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组织农民屯田垦荒,推动社会生产。以毛贵为例,他在占领莱州后,设立宾兴院,建立了三百六十所屯田点。考虑到当时农民战争仍在继续,红巾军还实行减租减税政策,"十分只收二分",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随着这些改革,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史书记载,毛贵的地盘"造挽运大车百辆……冬则陆运,夏则水运",丰收的粮食水陆并进,源源不断地支持着革命战争。 在军事上,红巾军从1355年到1359年间取得了三路远征的辉煌胜利。东路军在毛贵领导下,穿越河南、山东、河北,直逼元朝心脏大都;中路军在关先生、破头潘、沙刘二领导下,经过山西、河北,出长城至内蒙,直捣元朝老巢上都;西路将领白不信、李喜喜率部攻入陕西、四川等地。刘福通亲自指挥的部队则转战黄河南北,屡败元军。这几年的战斗,红巾军击溃了蒙古贵族和汉族地主联合的反动武装,革命之火燃遍了大半个中国。

0 阅读:17
暖阳温暖人心

暖阳温暖人心

暖阳温暖人心